在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威海三夏生产中的“新农人”故事

  “三夏”,一年农事中的第一个大忙。在今年的“三夏”生产中,广袤的麦田里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喜欢琢磨新技术的家庭农场负责人,有扎根田间的种粮大户,纷纷利用专业知识和智能农机装备,演绎着“智慧农耕”。
  返乡创业 用青春书写田园梦
  6月18日,在临港区蔄山镇东杨格村绿水家庭农场里,一片金黄的麦田在夏日阳光下熠熠生辉。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成熟的小麦一排排倒下,农场负责人曹作伟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当初选择这条路,没错!”
图片
  2011年,怀着对土地的热爱,土木专业的曹作伟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一条与所学专业截然不同的道路——创业种庄稼。“我喜欢农作物种子从发芽到成熟的过程,也喜欢研究农机具等器械,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谈及创业初衷,曹作伟这样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面对选种、施肥、虫害防控等农业技术时,作为“门外汉”的曹作伟就向老一辈、种田能手咨询,但凡区市有农技培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边干边学,如今,曹作伟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新农人”。
  “我家今年种了500多亩小麦,产量不错,亩产可以达到900斤左右,是个丰收年!”曹作伟说,他的农田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耕田、播种到收割,都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今年的麦收,他只雇了10名工人。
  走进农场农机仓库,里面停放了不少农业机械。“这台气吸式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播种,一穴一粒。不仅作业效率高,而且播种更加精细,有利于玉米种子发芽出苗。”曹作伟熟练地介绍着。
  对于未来,曹作伟也有着清晰规划。“我会继续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曹作伟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无人机成得力帮手
  “走走走,再去收个尾,今年的小麦就收完了!”6月18日早上4时许,天刚微微亮,经区泊于镇静港家庭农场大院里就传来农场负责人张斌的吆喝声。
  张斌种地4年多,一直喜欢琢磨新技术——购入气吸式播种机、借助北斗系统进行播种,提高播种精准度;用无人机进行打药施肥,查看地里作物长势……这些年,他总能在地里搞出“新花样”。
图片
  “以前老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不就是‘靠天收’么!如今不然,种地可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借助新技术,种地潜力大得很!”张斌说,这是他多年种地的体会。
  夏收尾声临近,张斌的麦田里,机声隆隆,8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金黄色的麦粒倾泻而出,农用车车厢里堆得冒尖。“连续作业3天,就剩70亩小麦,今天就收完了。”张斌说。
  “三夏”大忙时节,收完小麦,张斌马上又开始准备播种玉米。“无人机也成了我们农业生产的得力帮手,喷药、施肥时用起来十分顺手。”他说。
  相比传统的人工喷药方式,无人机喷药优势明显,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无人机还能够精准控制喷药量和喷洒范围,避免漏喷或重喷,确保农药有效覆盖,提升防治效果。
  无人机用得越来越顺手,张斌计划进一步扩大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除了喷药、施肥,还将用于播种等环节。同时计划成立专业的无人机农业服务团队,为周边更多农户提供高效、精准的农业服务。
  潜心钻研新技术 种出一方高产田
  6月17日早8时许,在文登区千千家庭农场麦田里,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色的麦粒“尽入囊中”,种粮大户于进海正式开启了今年的麦收。
  “前天下雨,收割机容易下陷,而且小麦沾水后脱粒难,影响收割效率。”于进海在地头忙前忙后,丰收的喜悦挂在黝黑的脸上,“今天晴天,我们抓紧时间收麦子。”
  在农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上,于进海下了不少功夫。不管是机器前面的割台,还是后面的脱粒装置,他都反复调试,减少作业时的粮食损失。从近几年的效果看,农场里每亩地能减损近10公斤,5200亩小麦则能减损5吨左右粮食。
  去年,于进海还购买了烘干设备,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将小麦中的多余水分蒸发掉,使其达到适宜的含水率。仅用1个小时,新麦的含水量就会降至售卖标准。经过烘干处理后的小麦不仅易于储存和运输,还能保持较好的品质和口感。一个人通过电脑一键操作,一天的时间就能完成700吨小麦的入库工作。
  “保守估计的话,亩产量可达500公斤,和去年一样,也是丰收年。”于进海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刘义岚 王泽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