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戴绪龙:双循环助力中国企业穿越周期

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牛钰 6月18日,经济观察报主办的“新价值 新动力2023—2024年度受尊敬企业年会”在北京举行。
在论坛上,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会长、中国致公党中央海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戴绪龙发表了题为《双循环促进可持续企业健康发展》的演讲。
戴绪龙指出,从世界标准来看,基业长青的企业具有很多普遍的特点,如长期生存与繁荣、持续创新强大的企业文化、灵活应变的组织结构、卓越的领导力、社会责任感、强大的客户关系、财务稳健、全球视野、人才发展与传承。
中国企业在追求基业长青的路上,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戴绪龙在演讲中表示,中国企业在追求基业长青的道路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要有政策敏感性,紧跟时代。其次,数字化转型是中国企业不容忽视的一环。再者,本土市场深度挖掘与国际化战略相结合也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化成为许多企业的必经之路,平衡好国内外市场,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品牌建设和文化输出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必要条件。
戴绪龙还认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也很重要。随着社会对环保、公益的关注度提高,企业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营策略中,这不仅是顺应国家政策,也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途径。
他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企业来说,要想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知道“变”的是路径、技术、观念,不变的是基础、原则、真理。
在演讲后,戴绪龙接受了经济观察网的采访,对中国企业出海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读。
经济观察网:从出海角度看,企业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戴绪龙:中国企业出海,必须得考虑当地双碳等政策,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成熟的经济体,对环境方面的要求非常多,如果出海企业没有考虑周全,就会面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首先,企业应积极投资绿色技术和创新,研发环保产品和低碳解决方案。企业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推行绿色采购和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碳足迹;其次,企业应透明披露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信任;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经济观察网:面对全球格局的复杂性,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在国内外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戴绪龙:中国企业出海寻找新机会是必经之路。每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肯定要去寻找新市场,就像当年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企业出海虽然是机遇,也有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的规避,要把风险规避和发展目标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中国企业应该多借助国家的大平台、现有的机制及现有政策,对出海更有利。
首要之举在于深化国际化战略的精细化布局,这要求企业依据目标市场的独特政治生态、经济条件及文化底蕴,灵活设计市场渗透策略,以有效抵御政治风险的潜在冲击。其次,强化品牌形象的全球建构与公共关系的精妙管理同样至关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正面形象的积极传播,赢取国际社会更深层次的认同与信赖。
中国企业必须秉持全面责任观,在追求经济绩效的同时,更需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纳入核心议程。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严格遵循目的国的法律规范,尊重并融入本土文化传统,同时,主动投身于社会责任项目,如支持公益事业,以此回馈并融合于当地社会,展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公民角色。
在国内,中国企业需持续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环境保护举措,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策略的实施,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更加稳健地驾驭国际形势的波澜,还能在全球舞台上实现健康、均衡且持久地成长,树立起负责任且具竞争力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