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垦利区总工会:“一人一策”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原标题:东营垦利区总依托黄河口工匠学院,打造工匠人才培育数字化平台——(引题)
“一人一策”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魏延璐
阅读提示
开展技术协作和交流、打造工匠人才培育数字化平台、培育工匠人才种子选手……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总工会通过黄河口工匠学院,形成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源头生成、过程培养、技能形成、职业发展“全闭环”培养体系。
动态追踪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构建全周期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打造全周期、动态性、精准性培训模式……记者近日获悉,2023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总工会成立黄河口工匠学院,通过打造工匠人才培育数字化平台,推动形成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源头生成、过程培养、技能形成、职业发展“全闭环”培养体系,加速促进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放大工匠培育“磁力场”
日前,在黄河口工匠学院培训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尚荣武为50余名职工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是黄河口工匠学院实施工匠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劳模工匠是一块‘金字招牌’,我们想方设法让这块招牌更好地发光发亮。”谈及组织劳模工匠走进工匠学院的初衷时,垦利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军说。
据悉,在黄河口工匠学院建设过程中,垦利区总创建了“学院+实训基地+工匠学堂”的组织架构模式,由区职业中专的专业教师及各级劳模工匠、首席技师、泰山学者等组成师资队伍,通过线上培训、理论宣讲等方式,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发展前沿。截至目前,黄河口工匠学院已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
2023年,垦利区总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辖区多家企业在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于是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在黄河口工匠学院开展技术协作、交流沙龙。2023年,垦利区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开展技术协作、技术交流40余场,带领6000余名职工开展技术改造、岗位创效,创造经济价值超1亿元。
锻造能工巧匠“后备军”
今年21岁的刘宏宇从东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为山东胜通钢帘线有限公司的一名电工。最近,他迷上了一个数字化平台,在上面输入自己的信息,就可以生成诊断报告,用客观数据呈现自己与工匠人才标准上的差距与不足。
2023年,黄河口工匠学院联合山东管理学院组成跨学科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交叉研究团队,开发了垦利区工匠人才培育数字化平台,形成涵盖劳动贡献、工作业绩、经验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创效、荣誉称号、示范引领、群众基础、社会影响等9大维度、236项具体量化指标的工匠人才评价体系。该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全国范围内各行业上千名工匠人才成长成才轨迹信息数据,智能生成各层级“工匠人才标准画像”。
“有了这个数字化平台,我们不仅能快速遴选出不同级别工匠人才的培育种子选手,为他们定制‘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提升方案,还可以为工匠学院开展培训提供科学方案,实现产业工人技能需求与工匠师资技能供给精准匹配。”刘军介绍。
铺设人才成长“快车道”
近日,在黄河口工匠学院55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三维光固化3D打印机、机械设计工作室、数控教学车床、四轴刻字机、钳工工作台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孙文标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钻头打磨及打孔。
今年6月,黄河口工匠学院举办了一期钳工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工艺理论及实操。“学完钳工实训课程,我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不少。”孙文标说。
今年,垦利区谋划实施的217个省、市、县重点项目中,“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新三样”等新兴产业项目占了很大比重,而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刘军认为,这为办好黄河口工匠学院提供了契机。
据了解,黄河口工匠学院建成以来,聚焦生物医药、锂电池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化工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开展培训班60余期,以“双培双带”等培育模式,培育各类专业工程师148人,储备工匠人才种子选手303人,垦利区一线职工持证技能人才占比达6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