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并举打造景观河——解码城市水体环境修复“黄孝河模式”

净水厂上建公园,河道边上绿如茵,降雨天气不积涝,污水脏水没踪影……在湖北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以下简称黄孝河二期项目)已稳定运行近两年,越来越多市民享受到这项生态工程带来的绿色福利。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探访,解码城市水体环境修复的“黄孝河模式”。在武汉江岸区金桥大道旁,记者看到黄孝河箱涵与明渠衔接处,清澈的活水从地下净水厂出水口不断涌入河道。依净水厂屋顶而建的清廉公园绿意盎然,在此游玩休憩的市民络绎不绝。
“绿色管家”精准施策
“以前可不是这样,夏天都不敢开窗,臭得很。”黄孝河附近的小区居民李明辉说,后来听说要建净水厂,大家还担心污水汇集后会更臭,没想到家附近变成了小公园,河水没有异味,来这边锻炼散步的人也多起来了。
黄孝河、机场河横跨武汉汉口,承担着126平方公里主城区的行洪排涝功能。随着城市发展,河道逐渐变成臭水沟。
为还百姓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武汉下决心交出一份高分的流域水环境治理答卷。2019年,在武汉市水务局统筹下,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牵头实施黄孝河二期项目建设。项目涉及4个行政区,覆盖总人口256万人。汉口片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在每年汛期,长江水位都超过路面高程,流域面积内每一滴降雨均要从黄孝河、机场河强排进入湖北府河,最终汇入长江。在这样的地理特征下,汉口排涝任务和水环境压力较大。
为此,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组建院士工作站,科学指导施工。在尽量不影响周边运转、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项目团队开启了为期3年的全流域治理工作。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发挥投建运一体能力,创新性提出“绿色管家”流域系统治理思路。依托黄孝河二期项目,打造全国首个在线模型模拟智慧水务平台,为流域的动态化决策、精细化调度提供指导。
平台通过物联感知,集成了流域4个行政区内63个厂站设施的2000余个运行数据,并在筛选后进行优化展示,使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流域整体情况。平台内还设置模拟软件,可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2小时内可能发生的水环境及水安全风险。此外,平台还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自动计算,生成最优调度策略,将相应的调度指令下发到各个厂站中,有效提升调度效率及精准度。
“污涝同治”效益显著
黄孝河二期项目运营负责人李进告诉记者:“项目新建了3个共计45万立方米的地下调蓄池,相当于214个标准游泳池。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调蓄池群,可显著提升雨季溢流污染控制能力。”
记者了解到,黄孝河二期项目建设了合流制溢流污染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当雨季到来时,无法及时排出的渍水会自动进入调蓄池。晴天时,调蓄池内的水经过强化处理设施净化,可以再排入河网。
李进说,为同步实现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通过“地下厂站+地上公园”建设模式,促进人居环境提升。
如今,黄孝河二期项目已成为武汉市生态环保宣教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民间河湖长实践基地。投入运营以来,项目累计完成接待调研超150场,社会效益显著。
黄孝河二期项目从系统性角度出发,结合污涝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理念,从根源上解决了黄孝河、机场河黑臭问题,提升河道排涝能力、恢复明渠自净能力,打造生态廊道,还给城市居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好风光,实现了水环境治理的“多快好省”。2023年,项目治理案例作为湖北省唯一正面典型案例入选当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
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黄孝河、机场河水质均达到Ⅳ类标准。经武汉市水务局统筹调度,黄孝河排涝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黄孝河、机场河治理实践,为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记者 吴纯新)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