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将帅根植百年名校 丰碑无愧岁月峥嵘

图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梁善茵 通讯员 任海虹 黄晖 罗群佳
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17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
为了迎接建校百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筹划了一系列新动作,包括推出全新校史展“国共合作的不朽丰碑——大革命中的黄埔军校(1924-1927)”、开放校本部和俱乐部更新后的原状陈列、新设立黄埔同学录查询室等,既为“广州城标”带来新气象,也为黄埔军校揭开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勇奋战。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在长期发展和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一代代黄埔校友的薪火赓续中不断发扬光大。直到今天,这一精神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国共合作 积极酝酿创校
沿着长洲岛军校路,一直走到珠江边,便可见到黄埔军校旧址的大门,门额上挂着“陆军军官学校”横匾。一百年前,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这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此诞生,走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为挽救革命,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屡遭挫折。1923年后,为寻求新的革命力量和出路,孙中山开始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惨痛教训,孙中山在筹划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也在积极酝酿创办一所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展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显示,该会议决定创立“国民军军官学校”,并决定校长、教练长、政治部主任人选。后来在组织军校筹委会时,军官学校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这标志着黄埔军校正式开始筹建。
黄埔军校利用原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旧址为校舍,但这两间学堂已停办多年,校园破败不堪。1924年2月,筹备委员会组织对校园进行勘测、设计、修缮,历时两个多月紧张施工,校园基本整修完成,于当年5月开始办学。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地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
当年,时年20岁的曹利生得知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毅然放弃正就读的上海大学学业,投笔从戎,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1985年,曹利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庆祝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在手稿里回忆了61年前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记得开学典礼那天,孙中山先生教导我们这些学生,革命是非常的事业,不是寻常的事业。如果没有革命理想,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有满腹学问,也是没有用处的。孙中山又说:所以今天在这里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图片
文武并重的军校教育
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俗称“走马楼”,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也是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目前,校本部复原了政治部、官长饭厅(大会议室)、教授部、顾问室、入伍生部、自习室、学生宿舍、教练部、战术总教官室等二十余个场景空间。100年前,军校学生们正是在这里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当时,要想成为黄埔军校的学生,必须要经过多重考选,甚为严格。后来成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徐向前,在入读黄埔军校一期时,曾认真填写《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在“何以要入本校”那项,时年24岁的他写下了“为求军事知识,作将来为本党工作,改进国家之准备”的内容。
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并完善了教育体系,明确提出“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的教学方针,既注重军事理论教学与实战技能训练,又重视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与政治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在此次全新校史展的现场,展出了“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使用的名片”,名片显示,当时周恩来的头衔之一是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924年9月,周恩来从欧洲归国,初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随即被派往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同年11月,周恩来出任军校的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到任后,他雷厉风行地扩大和健全组织机构,政治部增设指导、编纂、秘书3个股。在他的主持下,政治部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计划,把政治教育提升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卓有成效的政治部工作,使军校的面目一新。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很有特色。设立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之举。”著名党史专家、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曾庆榴介绍。这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参加黄埔军校工作时开拓的新领域,是思想建校、政治建军的起步之作,具有深远影响。
1926年3月,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增设政治科,以培养军队政治工作干部。政治科(第四期)招收学生将近500人,政治部职员多达70多人,政治教育的分量大大加重。
同年,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西柏山村人裘树凯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工兵大队学生。赴黄埔军校求学,是他一生难忘的经历。“一进校门,抬头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两边对联是早已传闻的‘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几天来,我都处于精神兴奋状态。”
黄埔军校政治教育除进行课堂讲授外,还设有特别讲演,定期邀请各界著名人士来校宣讲形势、任务和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情况,提高政治觉悟。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彭湃、邓中夏等都应邀到军校演讲。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将帅的摇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二期显示,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时期,第一至第五期学生毕业人数合计为7399人;此外,1926年10月黄埔军校还招收了第六期入伍生4400余人。
用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科学武装起来的黄埔军校师生,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摧坚折锐,所向披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培育出的“爱国、革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力的革命军,纵横驰骋于东征、北伐战场,为国民革命立下不朽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黄埔师生又挺身而出,英勇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
曾庆榴教授认为:“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有其特色,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学用结合,以战场为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工作,从各地选送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工作和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查的前六期黄埔军校师生中,为共产党员的有近80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组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批黄埔军校教官和学生,加入了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各个起义。
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后,黄埔军校笼罩于恐怖之中,国共合作在广州举办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至此终结。
修缮故址 赓续“黄埔精神”
悠悠百年,珠水滔滔。走过百年的黄埔军校,其校本部历经被炸毁、被复建,又多次被修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黄埔军校,致使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被炸毁。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张治中、陶铸的陪同下视察了黄埔军校旧址。后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努力下,黄埔军校旧址逐步得到恢复和保护。
1984年6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是国内唯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后,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负责管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介绍,40年来,该馆严格遵循革命旧址保护要求,对黄埔军校旧址进行了多次妥善复原维修保护。
近年来,黄埔军校旧址每年的参观人数都超过200万人次,是广东省参观人数最多、受关注度最高的文博场馆之一。2023年,黄埔军校旧址获评AAAA级旅游景区,彰显出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到2020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转由辛亥革命纪念馆具体管理。“接管以来,我们已征集到700多件与黄埔军校相关的文物。其中,1924年-1927年期间的黄埔军校证章很有代表性,蕴藏着丰富内涵。”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介绍,这些证章上有斧头、镰刀等元素,是那段时间国共合作的明显体现。
而“黄埔精神”更被赋予时代的内涵,继续发扬光大。在2024年6月2日举行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指出,黄埔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百年之后仍具有特殊的价值,“黄埔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访谈
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有诸多贡献
曾庆榴(著名党史专家、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
羊城晚报:回望历史,百年前黄埔军校为何会诞生在广州?
曾庆榴:黄埔军校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一所学校,它落地于广州黄埔岛(又称长洲岛),绝非偶然。首先,广州是一座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是大革命运动的发祥地。其次,黄埔军校诞生前三十多年,黄埔岛上已办过陆军、海军学校。此外,在地理位置上,黄埔岛是广州的门户,地势险要,适宜于练兵。
羊城晚报:黄埔军校在广州的筹建、开办,共产党人作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庆榴: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有诸多贡献,包括:人才投入,当时不足6万人的中国共产党,前后有1000多人加入了黄埔军校,为该校注入新质,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思想投入,主要体现于主持该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在思想建校、政治建军方面,作了意义深远的开拓;积极参加黄埔军校各项建设,充当教导团、党军、国民革命军骨干,在课堂、操场和战场上起先锋、表率作用,为统一广东、北伐战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羊城晚报: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共产党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
曾庆榴:“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合作建立以来,也是黄埔军校创建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宗反共、分裂事件。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共产党人大力维护并继续推进了黄埔军校建设。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统一领导之下,黄埔军校共产党组织开展了大量破解危局与积极开拓的工作。主要措施有:
第一,成立中共“黄埔党团”。“党团”是广东区委为应对“中山舰事件”而授权成立的,是黄埔军校党的“核心组织”,统领军校党的工作,吸收新党员,发展了党组织。
第二,维护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大局。“中山舰事件”后,广东区委对军校党组织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总的精神是要举孙中山之旗,坚持国民革命,继续实行“党内合作”。在处于弱势、横遭打压的情况下,顾全大局,积极维护黄埔军校的统战大局。
第三,坚守和加强黄埔军校政治部。政治部是共产党人主持的一个部,在黄埔军校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坚守并加强了政治部,致力于办好政治科,有力地打破了黄埔军校政治低迷的局面,并激活了整个军校的教育。
第四,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中山舰事件”后,军校党组织加大办报、办刊力度。其中《黄埔日刊》尤为引人注目,该报的主编、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多为共产党员。《黄埔日刊》发行量达三四万份,对驱散“中山舰事件”的阴云,掌握舆论导向,加强革命思想、文化、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
“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通过化解危局,积极开拓,维护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军校办学的热潮持续高涨,“到黄埔去”,依然是各方热血青年的衷心向往。
延伸
俱乐部
——黄埔军校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之一
黄埔军校俱乐部建于1926年,是军校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共两层高,也是最高规格的典礼建筑,用于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同时也是师生娱乐放松的场所。其主体空间是一个大礼堂,面积达1020平方米。俱乐部生动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也经历其后的合作破裂。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黄埔军校时,俱乐部楼房多处被炸毁,但并未像校本部那样被夷为平地。因此,它成为了黄埔军校旧址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留建筑之一。
欧阳旦霓馆长介绍,2021年,馆方对俱乐部屋顶和地面进行补修,复原大堂场景,布设了关于俱乐部历史的展览。进入百年校庆的工作周期后,馆方又对俱乐部从一楼大堂至二楼“阅览室”“音乐室”“弹子游艺室”“化妆室”等空间进行了复原,立体细致展现军校师生在军事训练课程之余的校园生活。
2024年6月16日,俱乐部对外开放。这是俱乐部首次以场景复原后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合作网站:“文史广东”
联合主办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
文史资料委员会
羊城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