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服务中,发现成长的应有之义

图片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星光志愿服务队小志愿者,在老人指导下学习包粽子。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供图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从源头上培育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徐庆群就发表《建立教育新常态以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一文,强调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孩子的志愿之心。
    作为一名志愿者,徐庆群在早年的调研采访中发现,青年群体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再向他们宣讲志愿精神或许为时已晚。
    “青少年教育引导问题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在家庭、社会中形成恶性循环,为霸凌现象提供温床。”日前,徐庆群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志愿精神成为个人信仰,当志愿服务落到细微之处,在一个美好的社会氛围下,许多问题将“不治而愈”。
图片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郎平一班爱心社社长李纪凡,在老舍故居录制“云游名人故居”系列视频。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供图
    志愿服务是一种具象化道德教育形式
    中青报·中青网:您提出“志愿服务代替班委会”这一建议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与思考?
    徐庆群:我最早提出“以志愿服务代替班委会”的建议是在2016年左右,当时网络上关于校园霸凌的热点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
    作为一名母亲,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校园霸凌事件背后存在着对人际交往“度”的引导问题。尤其是低年龄段孩子,他们对交往行为的“度”往往是没有概念的。最初,可能是“施暴者”缺失分寸,而“被伤害者”不、不会、不敢反抗,不平等的交往行为就这样一步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欺凌问题。
    值得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些小施暴者没有及时得到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正向引导,那么他们就会在欺凌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快感、成就感甚至是价值感,最终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尽管学校都在强调德育,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期规范和约束青少年行为,以塑造正确的“三观”。但是我个人觉得课堂讲授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时候存在脱节,也并不符合当今孩子成长的特点,往往是一种抽象的德育形式。
    举个例子,我们常说教育孩子要爱祖国、爱人民,但是他们会反问,我怎么去爱呢?
    确实,启蒙阶段的孩子其实很难真正理解这些内容,也不知道具体应该怎样做。而志愿服务能弥补校园德育的不足,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可操作的具象化道德教育形式,就是做好事、当志愿者。
    中青报·中青网:您提到了德育,那么志愿服务如何辅助配合德育呢?
    徐庆群:我认为志愿服务的一个基础作用在于,它能够从行为端去培养和塑造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个人的意识和思想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假如父母之间沟通的方式就是通过暴力行为,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便会效仿学习,未来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概率也是通过施以暴行。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将抽象的德育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实践。青少年能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知晓自己行为的“度”,然后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观念意识:别人有困难时我应该给予帮助,与人交往相处时我应该真诚友善。
    如此,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自然也就不会去伤害别人。
    中青报·中青网:志愿小组替代班委制后,在班级管理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庆群:青少年应该在相对宽松、自由且轻松的环境下成长。一味地被老师或同学“盯着”,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我看来,以志愿小组替代班委会,就是在帮助班级、学校营造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
    不论各学校、各班级如何划分志愿服务小组,也不论这些志愿小组从事什么服务项目,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只要能够各司其职,不需要他人刻意的管束,学生就会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当班级内部形成自律氛围,同学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关于“好”的标准约定俗成……那么班委的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要让志愿精神的种子生根发芽
    中青报·中青网:在推行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哪些可预见性的困难?
    徐庆群:困难是一定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内心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会增强,归属感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为自己考虑,其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然不高。同时,学校“唯分数论”仍然存在,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足。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想培养的似乎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博得老师的关注,但品德好的学生还有待老师的发现与挖掘。在这种环境下,可能有学生热心志愿服务,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关心与鼓励,反而造成一种失落感,对自己的正确行为产生怀疑态度。
    中青报·中青网:那么,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
    徐庆群:志愿服务应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们共同追求的信仰。其中,志愿与服务又像是天空与大地的关系,我们需要时不时仰望天空,追随理想的志愿精神,也需要回到站立的土地,在实践中落实服务。
    基于此,如何克服推行志愿服务的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凝聚共识,营造一种志愿风尚,形成一种志愿氛围。我觉得志愿服务是我们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内容,需要社会积极倡导,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全民风尚,那么具体到每个人的执行层面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要提供激励渠道,提升学生志愿服务获得感。2017年我发表过一篇《少年美好则中国美好》的文章,其中提到,学校应该是培育学生志愿精神、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条件的主要场所。因此我认为,未来在推行志愿服务时,应主要从学校出发,学校要有作为,适当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能唯分数论,应设立相应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让这些热心志愿服务的青少年,有成就感、获得感,鼓励他们坚持做下去。
    第三,要在阅读中培养一种整体观念,明晰志愿服务的深远价值。我们要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树立一种整体观。事实上,志愿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自己,这是一种爱的循环。你看似在帮助敬老院老人,实际上是在积累经验,更好地照顾家人甚至是未来的自己;每一个人看似都在做不同的志愿服务,但形成的良好社会氛围,受益的又是我们自己。所以,我认为志愿服务和阅读同样是密不可分的。在书本中增长见识,形成整体的大局观后,大家才能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进而在具体的志愿活动当中践行。
    青少年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益
    中青报·中青网:基于当前的社会问题,例如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校园霸凌问题等,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何处?
    徐庆群: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与潜在的校园霸凌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
    针对当下校园霸凌问题,其背后大多涉及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潜在成长问题被长期忽视,未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破坏。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志愿服务的意义体现在何处呢?我觉得志愿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帮助塑造青少年的善良品性。当个体拥有志愿精神后,哪怕不是真正的志愿者,至少也是一个有教养且文明得体的人。善良的品性使青少年对生活持有热情,对他人具有悲悯之心,面对弱者将以帮助代替欺凌。
    只是,我们也必须明了,再好的志愿服务也无法取代父母的首要地位。如果父母能够担起责任,尽己所能重视家庭教育,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那么孩子也能在潜移默化间被影响感染。可以说,最终受益的将不仅仅是青少年,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您心中是否有一个理想的志愿服务状态,可以分享下吗?
    徐庆群:在我心中志愿服务没有那么高大上,它只是大众对美好社会氛围的一种信仰追求。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所言:“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我理想的志愿服务应该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老人摔倒,能够自然而然地施以帮助,而不是先作判断,看自己是否在做一件好事,随后才选择是否伸出援手。
    从这个角度来讲,志愿服务以及志愿精神看似是很宽泛的概念,其实落实到细微之处,只要有心,时时、处处皆可“志愿服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