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之一羯族是什么人?石勒建立后赵

  说到五胡十六国,鲜卑和匈奴的名气最大,氐、羌、羯次之。建立羯人王朝的是后赵石勒,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他有个“残暴艺术家”的侄子石虎。
图片
  羯人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羯人的祖先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分散地居住在今山西上党(长治)地区。二、羯人起源于中亚,很多史书记载羯人是石国人,而这个石国的 国都,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持第二种说法的证据,是羯人高鼻、深目、多须,这并不是匈奴人的特征,而是中亚人的普遍特征。
图片
图-康居的昭武九姓
  都说石勒是奴隶出身,其实他是部落小酋长的儿子,后来天下大乱,石勒辗转被人卖掉,成了奴隶。石勒体格健壮,有头脑,他的主人师欢和朋友汲桑都非常器重石勒。
图片
  石勒这个名字是公元306年,汲桑给他起的汉名,之前一直叫胡名“背勹”。汲桑被晋军杀掉之后,石勒投靠了匈奴人、汉王刘渊,封为平东大将军。石勒和刘渊的关系,相当于一个小公司挂靠在一个大公司名下,平时自己赚的钱给大公司老板交点保持费,大老板在有事时会罩着你。石勒的主要活动范围在现在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交界一带。
图片
  在汉人谋士张宾的建议下,石勒将自己的统治中心定在了襄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张宾的意思是不能到处流窜,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可以在邯郸和襄国之间二选一。邯郸和邢台都位于太行山脉东麓,地处华北平原,石勒选择了邯郸以北的邢台。 
图片
  刘渊于公元310年去世后,其子刘聪继位,石勒和他的关系没有太大变化,双方互相利用又互相提防。石勒势力的壮大,刘聪看在眼里,却也无可奈何。直到公元319年,石勒和前赵(汉国改名)新皇帝刘曜翻脸, 在襄国自称赵王,史称后赵。
图片
  此时的后赵疆域,北至燕山山脉,西至陕晋交界的黄河,南控河南和山东的一部分,已是中原强国。因为石勒是羯人中混得最好的,所以大量胡人都来投靠石勒。这个“胡人”包括一部分羯人,但也有其他的“杂胡”,主要来自山西方向。
  石勒不是汉人,他必须重用包括羯人在内的“杂胡”,统称为“羯胡”。真正的羯人数量并不多。随着疆域越来越大,石勒要统治中原数量众多的汉人,就必须提升羯人的地位。可羯人数量不多,石勒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杂胡”视为羯人,称为“国人”。清朝的八旗不只有满八旗,还有蒙古八旗、汉八旗,地位较高,其实就是后赵“国人”的翻版。
图片
  清朝的旗人管理自有一套章程,后赵也是这样。石勒称赵王之后,就设门臣祭酒和门生主书等职务,“专明胡人辞讼”、“司典胡人出内,重其禁法。”出任这些职务的也基本上都是胡人(不一定是纯粹的羯人) ,管理后赵的司法系统。不过后赵也知道羯胡要想在中原长久统治,就必须得到汉族士大夫的合作。“重其禁法”之后还有一句,“(国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
  石勒汉化程度很深,非常忌讳自己的胡人身份。在后赵,“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这一点和清朝差不多,清朝搞了很多文字狱,就和“讳胡”有关。比如“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在清朝随便谈论“胡”字要冒很大风险,这股歪风的出现,和后赵脱不开关系。
图片
  石勒在公元333年驾崩时,疆域已扩大北至燕山,南至淮河,西至陇西,这和石勒比较稳重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石虎继位后,羯胡的“国人”地位没有变化,还是高人一等。但其中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就是随着后赵在中原统治的稳固,羯人(不算杂胡)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图片
   后赵不同族群之间与后赵皇帝的亲疏关系是:羯人优先于“杂胡”,“杂胡”优先于汉人。清朝也差不多,八旗中,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优先于其他五旗,八旗(包括满、蒙古、汉)又优先于汉人。
图片
  羯人(以及杂胡)数量的增加,是石虎决定把国都从襄国迁到邺城(河北临漳一带)的主要原因之一。邺都地近中原,获得资源要比襄国更方便,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羯人人口。石虎不相信汉人,也不相信同为胡人的鲜卑人,而羯胡才是石虎最信任的自家人。如果羯胡的利益不能得到满足,相当于清朝皇帝疏远满八旗而只重用汉八旗,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图片
  石虎末年,后赵已拥有一支由纯粹羯人组成的嫡系武装,相当于御林军。这支部队由龙骧將军孙伏都、刘铢率领,是后赵皇帝最亲信的部队之一,这就是冉闵准备诛杀掉的“三千羯士”。综合羯人总数并不多的实际情况,这三千羯士可能是羯人能凑出武装数量的极限了。
  因为冉闵大开杀戒,“胡羯”死者二十多万。后赵灭亡的公元351年之后,羯人作为一个民族,逐渐消失,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