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个废物”: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没有资格谈教育

日本一档综艺节目邀请4位素人参加了“50日变美计划”。其中一位来自神奈川县的21岁的大4女生Kyouka参与了实验,并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Kyouka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生,平时出门都是带着口罩不敢见人。
在实验中,她不断的接受来自老师的赞美
“你的眼睛看起来很可爱。”
“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给她信心,不断鼓励她,每个人都对她说:“你真美。”于是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漂亮,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语言的赞美会对人产生极强的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会提高对方的自信心,挖掘对方的潜力,使他变得更好。
图片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可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却在这一点上犯有严重的错误。
某期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给杨幂看到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对孩子杀伤力巨大的五句话”
1、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2、我养你有什么用。
3、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4、早就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
5、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图片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几句话是非常平常的,在生活中不得不说。可是,你从没有意识到这些话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有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全国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结果显示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创伤心理学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你不经意的语言已经一句句话说得轻巧,却一点点摧毁了孩子。批评、辱骂、轻视、比较、不合理的期待等变成了一种语言暴力,带给孩子的只有创伤和羞辱。
一句句不经意的批评讽刺,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杀人于无形,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1、 孩子出现自卑、暴躁等负面性格
佟丽娅16岁就被选入新疆歌舞团,如此骄傲的成绩,却从未得到父亲的表扬。21岁时,佟丽娅决定考北电,父亲不但不鼓励女儿,还冷言冷语打击她。父亲的否定、打击,是佟丽娅非常不自信,即使在已成为娱乐圈的当家花旦,在婚姻中,却将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卑微。
图片
在知乎上有一个浏览次数百万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子女冷嘲热讽?”
几乎所有回答者都表示,父母的冷嘲热讽对自己的人格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曾经或者目前依然处于抑郁状态,父母的冷嘲热讽成为了自己一辈子都甩不掉心理包袱。
其中,有一个回答:“非常内向自卑,对人情冷淡却又很容易满足,心里会莫名很暴躁,总感觉自己戾气越来越重。”
图片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生气的话,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他们在父母的否定中变得自卑、自我厌恶,自我否定,变得极度自卑,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
2、孩子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废物”、“丢人”、“蠢货”、“要你有什么用”……父母的每一句都像一只无形的手将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
少年犯张强泪流满面地痛苦回忆:“在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从来就没夸过我。记得她骂的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
图片
他憎恨母亲带给自己的愤怒和羞耻感,转变为憎恨个社会。
他无法报复母亲,就把这种报复转到了比自己弱的人身上。最终,在母亲那里受的气,以犯罪的形式发泄在了别人身上,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悲剧的源头就是母亲止不住的恶语!
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是家长恃强凌弱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长时间生活在辱骂和轻视中,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心中充满了愤恨、不满、不公,对于这些孩子,情感发泄的突破口,就是以暴制暴!
图片
3、 影响孩子的情商成长,造成低情商
布朗大学帕拉德教授领导的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显示,儿时父母通过吼叫来管教的孩子再成年后与恋人或配偶的关系普遍不好。帕拉德说:“大喊大叫的父母没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情绪。”也就是说低情商父母难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孩子长期生活在恶语相向的环境中,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和交流方式,他会默认为这种相处方式是正常的,于是他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样子。
图片
4、将语言羞辱带给下一代
童年时期受过言语虐待的人,大约30%会转而羞辱自己的孩子。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就是说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我们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创伤发生时的情境。
每一个刽子手,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到残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根深蒂固,影响着孩子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一代一代悲剧重演!
图片
《少年说》中有一个叫景颐的小姑娘“控诉”妈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她的妈妈说了一句话“我认为你要不受点打击,你会有点飘。”
图片
”打击教育“是中国父母非常崇尚的一种教育方式,他们坚信着”有压力才有动力”。
一个常青藤女博士在与母亲争执后跳楼自杀。
母亲事业有成,追求完美,对独生女儿要求极其严苛。女儿面对母亲的不满质问道“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回应“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听到母亲的话,女儿纵身从阳台跳了下去!
图片
知乎上,有网友问“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高赞的回答是: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打击式教育”的重点就是打击,而不是教育。父母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站在制高点上,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挖苦和否定孩子。久而久之,打击让孩子丧失了自我,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图片
图片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说:“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1、父母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反思一下,你责骂孩子时的情绪,是正常的还是在发泄?
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垃圾桶!
即使你真的被孩子行为逼到崩溃,也请一定先闭上嘴巴,要记住冲动是魔鬼,人在冲动下经常口不择言。
让自己冷静几分钟。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需要先冷静一下,想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你”。待到彻底冷静后,再和孩子沟通。
2、将负面语言改为正面语言,多鼓励孩子
电影《花滑女王》中,娜佳从小热爱花滑,但天赋不佳。可是妈妈一直鼓励女儿“你是天生的冠军,教练一眼就看出来了。”正是妈妈的鼓励,娜佳坚持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奥运冠军。
图片
有研究表明,鼓励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勇气,乐于接受挑战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指责孩子,而是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引导孩子找到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孩子取得成功和进步时,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赏,指出孩子进步的原因。
鼓励和肯定能重塑孩子的自信,带给孩子积极的动力。
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比较,不苛责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用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获得平等和尊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之处,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不对孩子过于苛责。每粒种子,都有适合它的土壤 。
图片
不要让你满心的爱化为满口的尖刀,不要让你的关心变成对孩子的伤害。管好自己的嘴巴,注意自己的语言,让孩子的教育从父母好好说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