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悠悠前行 铺展民心相连温情轨迹

作为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每天仍保留开行几十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2个省(区、市),经停600多个车站,途经吉林延边、内蒙古东部、湘西地区、云贵地区、大凉山地区、南疆地区等地。《人民日报》
在如今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令世界瞩目。高速发展的背后,数十对公益性慢火车缓缓穿行于崇山峻岭与乡间小道,用慢行的节奏,铺展出一条条连接城乡、贴近生活的温情轨迹,演绎着时代脉搏中不可或缺的深情篇章。
灯火照远径,知行列车映山乡。在中国高铁疾驰的背景下,慢火车如同传递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温情使者”,它们跨越中国22个省份(区、市),贴心驻足600多个偏远站点,细腻编织出一张覆盖广泛的社会关怀网络。在渝怀铁路上,往返于重庆与秀山间的5609/5610次列车,通过拆除车厢部分座椅,并在紧靠车窗位置安装课桌椅,创新性开设“学习车厢”,为乘车的学子们搭建了移动学习平台,帮助其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车厢内,翻书声与低语交织,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慢轨通幽境,经济春潮润四方。如果说高铁是驱动现代经济的疾风快车,那么慢火车便是那细水长流,默默滋养乡村经济的绿色动脉。深入云贵腹地,6061/6062次列车悠悠前行,为山区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沿线淳朴的村民肩挑背扛,将新鲜的瓜果蔬菜、绚烂花卉装载上车,让这份来自山间的清新与美好跨越重重山水,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慢火车如同一座流动的展览馆,不仅生动展示出山区的自然瑰宝,更激活了沿线产业链条,促进山区经济“微循环”,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慢”行中和谐共生。
铁笛跨千川,文化织锦韵悠长。在大凉山蜿蜒的铁轨上,5633/5634次列车犹如一条移动的文化长廊,满载着彝族的民俗风情,缓缓驶向远方。窗外,是群山峻岭的壮阔景观,车厢内,是色彩斑斓彝族服饰与悦耳民歌的交相辉映。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悄然拉近,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共鸣、碰撞、融合,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代代相承的技艺也在一次次旅程中被唤醒与传承。慢火车默默承担起文化守护者的重任,让那些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持续涌动,绽放时代风华。
慢火车以其特有的“慢”姿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坚守着一份温情与责任,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在未来,愿这些铁轨上的“温情使者”不断前行,承载着希望与梦想,慢行致远,温暖每一个需要被记住的角落。(余博文、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