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博主11年间多次来泉拍摄集齐中山路店招,赞叹墙上“城市名片” 满满时光记忆

“每次来泉州,一次比一次种下的念想多且深,让我对泉州的喜欢又多了一些。”自媒体博主郑鑫钟情于中山路老店招牌,11年间,她数次来到泉州,经过多次的拍照,把中山路的店招集齐了。近日,她在网上发了一组店招的图集与一则旅行笔记,引起网友热议。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郑鑫,她说:“泉州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城市,每次来都有不同的发现。”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金植媒体/文 受访者/图
图片
自媒体博主郑鑫拍摄的中山路老店招牌
01旅行笔记记录店招故事
记者看到,照片有7个图集,每个图集由多张骑楼建筑及店招图片组成。旅行笔记这样写道:11年间,来了泉州多次,终于把中山路的店招集齐了,但店招背后的故事却零零散散。寻找城市的魅力,建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窗口,老建筑是城市的“第一轮廓线”,而店招则是建筑的“第二轮廓线”,它就像是藏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城市名片”,以不经意的方式书写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文化特质。这些老店招字体有方的,有圆的,有繁体的,有简体的,还有中英文对照的。来了中山路,别忘了抬头看看这些旧时光的记忆。
旅行笔记还列举了一些店招的故事。中山中路花巷口的正骨医院,从创建到发展,都深深打上了泉州武林的历史烙印。在泉州有一句话,正骨有三宝:整复、推伤、自制药。老一辈正骨医生在一起交流医术、武术,比如庄氏手法、庄氏骨伤、廖氏骨伤这些家传医术,还有正骨活络油、吊膏、化瘀丸等自制药,均无偿奉献给医院,成为如今正骨医院的根基。茶叶门市部里的茶叶品种几乎囊括了所有,从最出名的“一枝春”到“留香”“合欢”,再到“武夷清源茶饼”,也有最末的茶叶梗。虽然如今它仅剩门墙上斑驳的店名,但是仍旧承载着一代泉州人的茶水记忆。中山中路159号,是泉山书社的旧址,泉山书社创办于1925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不仅是泉州印刷刊物的重要场所,也是深受泉州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四宝销售点,顾客就包括弘一法师……
郑鑫说,这些睿智而拙朴的文字,通过店招这个载体,成为城市的文化表皮,也让人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和现代缩影。
店牌照片和旅行笔记一经晒出,便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网友称:“你很有心。”“很有泉州传统味道。”“泉州有很多宝藏,值得去探究。”
02首次来泉就被深深吸引
“第一次来泉州时,我就被中山路的店招吸引住了。”郑鑫说。她2013年在漳州读大学,当年“五一”假期到泉州旅游,走在中山路上,沿街廊柱式骑楼既有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南洋式的建筑精华,很是漂亮。站在中山中路,抬眼北望,薄雾中的清源山脊,高低起伏;静静伫立的钟楼流转计时,一刻不停。不过,最吸引她的还是店招。郑鑫说,行走中山路,总会不时看到字体不一、样式各异的商铺招牌:罗克照相馆、泮宫百货商店、茶叶门市部、泉州市正骨医院……这些被原样保留下来的店招,就像是镶嵌在建筑外墙上的城市名片,以不经意的方式,书写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和历史印记。
当时她想,如果能把这些店招都拍下来、收集下来,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在上学没有时间,就没有再来泉州。毕业后在厦门工作,她就利用业余的时间多次来泉州,一次拍一些。最后一次是今年4月份,当时是傍晚的时候,晚霞很美,拍出来的店招也很美。回去后,她就弄了一组店招的图集,并配一则旅行笔记,发在网上。
03每砖每瓦都充满故事
“太喜欢泉州了,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充满了故事,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世遗之城的历史,古厝、古庙以及古渡口,散发着古朴而悠远的历史气息。”郑鑫说,今年“五一”时,她再次来泉州。这次是奔着寻找江口码头去的,寻找历史印记。它是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当时,她遇到欢快的一幕。潮水低位时,石构斜坡下全是滩涂淤泥,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螃蟹,午后,附近小孩可喜欢带着水桶和铲子来抓螃蟹,仿佛身上的淤泥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
“我喜欢这样充满历史感的城市,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我还是会多来多走多看看。”她说,游玩过泉州的寺庙、小巷、建筑等,都很有文化底蕴。“每次来泉州一次又一次种下的念想,让我对泉州的喜欢又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