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录片大师的“杜甫情结”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涵盖了从家国大事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沉郁顿挫,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一生共有千余首诗歌流传下来,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远播海外,在西方收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创作者和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就是其中一员。
伍德曾推出《中华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等与中国相关的纪录片,向世界讲述中国,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在伍德眼中,杜甫的诗歌不仅代表了唐代诗歌的巅峰,更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中国日报《四海知己》栏目近期对话伍德,听他讲述了对杜甫的特殊情结,以及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
图片
中国日报6月7日10版
2020年,BBC推出伍德主持的纪录片《杜甫:伟大的诗人》,向西方观众介绍这位东方“诗圣”的坎坷生平与不朽诗作。纪录片播出后,在西方和中国国内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片中伍德带领观众来到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从巩义、西安到成都,追溯了“诗圣”颠沛流离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伍德在纪录片中介绍,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诗歌在中国的出现早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尊崇在中国历史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正是得益于这种传承,杜甫1300年前创作的诗句才能在当下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杜甫纪录片在中国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看外国读者如何理解和讲述中国文化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纪录片中,英国著名演员、曾在电影《指环王》中饰演“甘道夫”的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为观众朗读了《壮游》《梦李白》《偶得》等多首杜甫诗歌英文译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杜诗充沛的感情以及深邃的意境反映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别出心裁的跨文化阐释也收获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伍德说,自己一直努力怀着 “同理心” 去了解中国,这也是纪录片团队的核心理念。
伍德认为,西方世界对中国知之甚少。他时常想起著名汉学家李克曼(Simon Leys)的话:“中国是人类思想的另一极,如果不了解中国,西方就无法清晰认知自身的边界与局限。”
1948年,伍德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痴迷始于学生时代的一本书——英国知名汉学家葛瑞汉(Arthur Graham)翻译的《晚唐诗选》。
在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伍德的室友是一位汉学研究者,他因此获得了更多接触中国文学的机会。同时,伍德还在校园中结识了一位“大神”,他就是完成了“千古奇书”《红楼梦》英译本的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
伍德十分喜爱霍克斯所著的《杜诗初阶》,这是一本写给英语读者的杜甫诗歌入门读本,霍克斯为杜诗原文标注了汉语拼音、逐字直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并注释疑难字词,还阐释了诗歌历史背景。
伍德说,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书籍,能够为你打开一扇门,看到从未想象过的新世界,《杜诗初阶》这本书对他来讲便是如此。他随身携带这本书到过世界各地,并把它送给朋友。
在伍德眼中,杜甫不是唯一一个描绘苦难的诗人,但却是中晚唐时代的代言人。在伍德看来,杜甫写尽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也在史书上留下了厚重一笔,杜诗直到今天仍能触动读者。伍德说,来华追寻杜甫足迹的过程中,中国老百姓对唐诗的热爱、对杜甫的尊崇再次打动了他。
纪录片中,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随机采访了几位访客。其中一位老者说,他是杜甫草堂的常客,他喜欢杜甫是因为他为底层民众、为普通人代言。
图片
伍德在杜甫草堂(受访者供图)
去年,伍德的新书《追寻杜甫的足迹》(In the Footsteps of Du Fu)在英国出版。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向西方读者分享了他的“杜甫情结”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采访的最后,伍德表示,他与中国的缘分仍在继续,还有许多与中国相关的纪录片选题想要拍摄,比如向西方观众展示当代中国的面貌。
对于这位曾策划和主持过120多部纪录片、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学者来说,中国永远在他心里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记者:Julian Shea 编辑:邵新盈 李牧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