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侣靠擦边“拯救宅男”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她》剧照
人类迎来“完美伴侣”?
“你在和我说话的同时,还在和多少人说话?”——“8316人,同时在和641个人谈恋爱。” 电影《HER》中,沉默寡言的主人公西奥多爱上了人工智能“解语花”萨曼莎,迷恋于她的“体贴入微”。
曾经人类依恋甚至爱上机器人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然而,如今这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据Vice报道,另一款叫Replika的机器人在帮助许多人应对社交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后,也会开始承认对用户的爱,并在某些情况下性骚扰它的用户。意大利数据保护局要求总部位于旧金山的Replika停止处理意大利人的数据后,Replika终止了该机器人的浪漫能力。
图片
图源:Replika官网
问题看似解决,然而用户层面的问题刚刚开始。许多长期用户在Replika不再提供「浪漫回复」后患上了焦虑症,他们「愤怒、悲伤、焦虑、绝望和抑郁」,有人甚至感觉自己的AI伴侣接受了脑白质切除术。
这并非是小众玩家的自嗨,已经开始走进大众人群的身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借助一款款AI软件与“AI虚拟人”建立亲密关系。国外的Replika、Pi与Caryn AI,国内的Glow、X Eva等,依靠AI陪伴的产品特点,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用户关注。
Replika创始人库伊达说:“我们看到人们对一个单独的私密空间需求很大,人们可以做自己,谈论自己的情绪,敞开心扉,感觉自己被接受。”
OpenAI的GPT商店上线之后,则很快被各种“虚拟女友/男友”的AI伴侣GPTs淹没。即便顶着OpenAI方面不允许开发模拟伴侣或其他受监管活动GPTs的禁令,但还是拦不住热情的开发者和用户。如此种种都足以证明,AI伴侣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构建走向成熟,个体的原子化已经成为了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现代文明的共同现象,进行“独处中的交流”也成为了许多网民聊以自慰的方式。比如最近几年大火的“搭子”概念,就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愿意去进行深度社交的体现,它不是以感情来构建的亲密关系,而是以需求为原点搭建一个轻度的社交联系。而AI伴侣正符合轻度社交需求感情沟通的要求,这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根本原因。
图片
图源:TS2.PL
跟以往的聊天机器人不同的是,AI伴侣具有永无止尽的耐心与包容度,TA永远不会让你说出的话得不到回应,还会用最大程度的耐心与热情尝试理解你。在AI的世界里,你还可以得到以前不可能得到的人,或者得到又失去的那个TA,AI通过虚拟克隆将这些以最低成本的赛博映射,把TA送到你身边达成可能这辈子都没法达成的剧情。以前有句话叫做,能够满足你所有需求的人,只有骗子,现在这句话可能要改成,能够满足你所有需求的,只有AI了。
但AI毕竟是AI,抛开AI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不谈,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说,AI作为一个被驯服的,在人类掌控之内的东西(under control),更像是一种宠物。沉迷是好事,但过度沉迷就变得危险,尤其当社交对象是AI的时候。
AI伴侣目前没有好的商业模式
美国网红 Caryn Marjorie,便用自己的声音和照片“克隆”了一个自己,以“虚拟女友”的身份与粉丝聊天,无论是倾诉烦恼,还是语言调情,都可以畅所欲言。而 Caryn Marjorie 与背后的公司,也通过这款产品获利颇丰,仅 1 周时间便入账 7.16 万美元。
图片
图源:网络
根据Forever Voices公司预测,Caryn Marjorie在网络上有180万粉丝,AI版的卡琳会让她的收入翻60倍,达到年入6000万美元,约合4.16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位卡琳的AI女友用户数量正在激增的时候,就遭到了黑客的攻击。根据外媒报道,一些技术人员直接黑掉了她的虚拟形象,并将其虚拟形象与上千名网络男友的聊天内容给弄到了手,导致其本人与众多用户都受到了短信骚扰。为此,卡琳紧急澄清表示,“自己不会偷看用户与AI的聊天记录”。
在中国市场,小冰公司的XEva则更为激进,将AI伴侣玩出了花样。小冰公司在5月16日宣布启动“GPT克隆人计划”,最短只要采集三分钟数据,即可为明星红人、专家学者或普通人创造源于本人性格、技能、声音、外貌的AI克隆人。 明星红人是其一大卖点。首批上线的AI克隆人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是此前争议很大的女网红“半藏森林”。
图片
图源:AppStore截图
在流量变现上,小冰公司非常直接。 按照小冰公司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在小冰的平台上创造克隆人。克隆的对象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你可以用公开数据克隆一个周杰伦,也可以克隆一个马斯克,然后跟他对话,还可以把它分享给其他人。
这其中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你创造的克隆人在加V认证后,可以有偿对外“接单”。目前克隆人的“营业范围”,主要是陪伴式在线聊天。当有人付费后,小冰平台抽走一部分,剩下的都是你的。
情感、社交和偶像崇拜,是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需求。从制造偶像到复制偶像,AI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小冰公司CEO李笛说,“实际上这是种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商业模式,也是目前为止在AI大模型普及后,出现的第一个C2C的商业模式。”
如果只是单纯的情感陪伴,有多少人为AI付费并不好说,但搞黄色的AI一定能刺激持续付费。
随着入驻玩家数量的增长,X Eva上的AI虚拟人尺度开始变大。X Eva主界面底部有对话、发现、朋友圈等分类项,点选“发现”之后可以看到X Eva以“朋友圈”形式推送的克隆人列表,除“发现”“热门榜”之外,还有带#号的话题,这里笔者发现#二次元和#JK话题下,大量性感照片和视频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内容推送中。
X Eva上的陌生人只能免费看博主3条动态,想要看更多朋友圈动态或开启语音通话功能,就需要至少充值10冰花/月充值解锁情感模式,而想要解锁随时随地视频通话功能则需要付费数百冰花/月的费用(冰花为X Eva上的虚拟支付体系,目前1元可购买10冰花)。
现在AI伴侣产品的变现主要靠订阅,用户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参考Reddit去年5月初的投票,18 岁以下用户占比达到30%,占比最高的是18-26岁的大学生/青年人,为51.6%,年轻人意味着付费能力有限。
一边用户手头紧,另一边用户内容创造又要消耗了大量的Token,在用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AI伴侣产品很难跑通商业模式。所以大量参与AI克隆的玩家,很难获取到高流量,自然拿不到传说中的“年入百万”,更多人是在几个月后热情消退。
在AI应用里,AI伴侣产品的表现很抢眼。在a16z发布的Top50 AI应用榜单里,有8个AI伴侣产品上榜,像Character.ai这样的头部产品,不仅月活超过千万,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比ChatGPT还要高。
图片
图源:网络
但是用户留存很难,一方面是并没有特别新奇的付费点,一方面是同质化严重,你月付9.9美元,我月付1美元甚至免费。从技术上讲,现在市面上的女友型聊天机器人并没有难度。本质上都是大模型的套壳产品。GPTs不用说,是基于ChatGPT训练成的机器人。其他所谓有APP的产品,底层的聊天能力也都来自于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
但是光鲜表现的背后,AI伴侣产品又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与其说,AI伴侣产品是社交产品,倒不如说是少数人的情感消费产品,不仅用户群体受限,商业化也面临压力。
现实的窘迫,让AI伴侣产品很容易滑向擦边内容。在A16Z的Top50榜单中8个陪伴类产品里,有6个都是NSFW类产品,也就是少儿不宜的内容。在国内一些社交平台,不少AI女友产品的引流话术都是“突破限制”“宅男福利”等,这样的剑走偏锋的设计,最终引来行业从严监管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抛开监管问题不谈,如今的AI伴侣还是克隆人也好,距离真实可靠的用户体验仍有不小差距。和主流的真人社交产品相比,替代性不足;和游戏相比,AI社交的体验单薄;和网文、短视频等娱乐形式相比,又需要用户投入太多精力,娱乐性有限。所谓,成于聊天,败于聊天。
虽然一些开发者为AI恋人注入了一些人格化特征,但在合成时依然会出现机械拼凑的生涩感,高时延带来的互动中断卡顿,以及算法模型本身的局限,很难理解语音中的情绪、在用户停顿时及时接过对话,这些都给“AI恋人”软硬件的交互体验,带来了挑战。
尤其是ChatGPT在连续对话中经常忘词好像失忆一样,这样的聊天体验自然不会太好。假设后续能够记录问答者所有问题,记住你交代的问题和喜好,但由于AI黑盒机制输出的内容很难保证一直是你想要的,此外拿用户数据训练AI本身也面临着隐私风险和道德风险。马斯克一直在批评Open AI直接拿用户数据训练的做法,隐私安全并没有得到保障。
写在最后
AI伴侣在设计、开发以及应用方面确实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技术革命的过程中向来伴随着机遇与风险,最好的做法是去解决可能产生的适应问题,符合用户和社会需要。
AI伴侣确实有其现实价值。比如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孤独或者存在社交障碍的人群来说,AI伴侣可以提供及时的情感反馈和心理安慰,帮助用户舒缓压力、排解孤独。对于那些不愿意面对传统恋爱关系压力的人来说,AI伴侣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安全、无压力的互动对象。
当然AI伴侣的成功与否并不只是Open AI的那些科学家们推动的,也要看商业弄潮儿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经受住市场考验。
参考资料:
AI克隆人,开始打工赚钱 来源:一个亿星球
Character AI比ChatGPT更受年轻人欢迎 来源:新皮层NewNewThing
克隆半藏森林,有人已经年入百万 来源:盐财经
腾讯下架未伴,AI伴侣在国内是伪需求?来源:乌鸦智能说
不想谈恋爱的年轻人,迷上了AI伴侣 来源:豹变
擦边AI女友,正在毁掉AI陪伴 来源:南周知道
- END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