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散打|欧洲杯的高科技,能解决中超的巨大争议

图片
丰臻,资深足球记者,体育专栏作家,多次赴前线采访世界杯。现供职于凤凰网。 
昨晚欧洲杯没有9点档赛事,恰好那段时间有一场梅州客家对阵上海海港的中超补赛。这补赛确实补到位了,一个争议判罚,又引起发了社交平台的腥风血雨。赛后的场外,梅州球迷还冲破安保警戒线试图去围堵裁判,场面混乱。
争议镜头出现在第55分钟,海港球员奇塔迪尼在角球中破门,有手球嫌疑,VAR研究了6分钟,主裁判在耳机里等了6分钟,最后算进球有效,他没有自己去看VAR。海港靠这个球打破僵局。
图片
图片
后来主裁判又罚下梅州客家1人。海港在11对10的情况下,最终2比1取胜。海港赢球后,在联赛半程过后超越申花登顶积分榜。这个节骨眼上,这个争议判罚被放大了。
技术层面,这个判罚很有中超代表性。机位似乎不太够,至少从观众能看到的镜头来看,无法确切判断奇塔迪尼是否用手触碰了皮球。很像有,但不确定。
程序层面,主裁判先吹罚进球有效,VAR检查时没有发现奇塔迪尼有手触碰球的比较清晰的证据,于是告知主裁判他们没有证据,然后主裁判就没有去看VAR,维持了原判。
阴谋论是不必要的。但是这个争议判罚依然值得反思。想起前一天欧洲杯比利时0比1负于斯洛伐克的比赛里的一个判罚:比利时在90分钟扳平比分,但随后VAR复盘发现助攻卢卡库破门的球员奥蓬达在拼抢过程中有手球嫌疑。
图片
欧洲杯小组赛第1轮,比利时VS斯洛伐克 图据视觉中国
从转播镜头上看,无法百分百确定奥蓬达的手是否触碰到了球,至少看不到球因为他的手而改变了运行轨迹。但是,在VAR检查的同时,转播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我们从来没见过的触感效果图。效果图显示,球跟手之间发生了触碰。
图片
主裁判在接收到VAR裁判的提示后,自己去场边看了VAR,结合这个触感效果图的结论,做出了进球无效的决定。绝平球被取消,比利时人好像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既然走进了科学,那么就相信科学。
感谢欧洲杯让我们涨见识。
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做个假设对比:比利时那个被吹掉的绝平的手球如果没有触感高科技,只凭肉眼VAR的话,或者是只凭昨晚梅州那种硬件条件下的VAR,裁判会怎么做,会怎么判?是否会跟中超裁判一样做出同样的抉择?
这么一想,或许也能释然一点点。
还是要感谢高科技。那个触感装置,我怀疑不只是看你有没有碰到球,还通过力度反应来判断你对球的影响有多大?我还会进一步想,手球到底是一个绝对概念还是相对概念?如果触感装置显示触碰超级超级超级轻微,还会不会判?
永远会有争议空间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尽可能想办法追求公平的最大公约数。我想这也是欧洲杯这种赛事的标杆意义。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