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毛岸英墓地:颇为普通,郭沫若题写墓碑,墓志铭出现一处“错误”

图片
毛主席和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8岁。大家都知道,毛岸英最终葬在朝鲜,当时很多战斗英雄都陆续迁回国葬入烈士陵园,为何他没有迁回国下葬?这背后又有何隐情?
这一切还是要从毛岸英牺牲后发生的事情说起。毛岸英牺牲当天下午,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写了一封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这封电报的原稿于2020年10月才正式公布,电报全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25日16时”
图片
彭德怀的绝密电报
因为前线战事紧急,毛岸英和高瑞欣烈士在牺牲当晚匆便被匆下葬,地点在志愿军司令部不远处的山坡上。当时大家想法是等战争胜利后,再将毛岸英迁葬。周总理负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第一时间接到了这封电报。
周总理找到朱老总等人商议后,决定暂时不向毛主席汇报,原因是他患上了重感冒。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在集中精力指挥朝鲜前线战役。时间来到1951年1月2日,周总理请叶子龙将彭德怀电话送给毛主席批示。
毛主席埋头将电报看了又看,当他抬起头时脸色无比苍白。那一刻,现场安静极了,毛主席连抽两根烟后,对着李银桥、叶子龙等人摆摆手,他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得什么。”
图片
毛主席和毛岸英
卫士李家骥回忆时说:“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清楚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后来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后,再次提到了毛岸英牺牲这件事。毛主席说:“岸英只是是志愿军中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你回去后一定要向传达这一点。”
时间转眼来到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陆续有志愿军烈士迁葬回国。当年12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收到了一封电报,那是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准备给志愿军司令部的回电。
图片
毛主席和彭德怀
这封电报大意是同意志愿军司令部的申请,将毛岸英烈士迁葬回国。彭德怀将这封电报看了又看,他没有批示同意。彭德怀之所以不赞成,原因是他有更深一层次的考虑,他想到了毛主席之前对他说的那番话。
彭德怀的想法是毛岸英应该和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一样,葬在朝鲜战场,以此显示中朝两国用鲜血凝结的友谊。于是,彭德怀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
“总理: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敬礼 彭德怀 十二月二十五日”
图片
毛岸英
周总理看了这封信后,他认为彭德怀的提议很好,便在信件上批示了一句话,“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毛主席也认可彭德怀的看法,他批示道:“同意彭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1955年清明节前夕,毛岸英烈士迁葬到朝鲜开城的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毛岸英墓地跟其他志愿军烈士墓地没有任何不同,颇为普通,只是后来树立了一尊塑像。毛岸英的坟冢前是墓碑,上面是郭沫若的题词:“毛岸英同志之墓”。
墓碑的背面是墓志铭,当面毛主席看了后,他表示有一处“错误”。毛主席口中的“错误”其实就是碑文中少了一个人名字,她就是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当周总理得知后,提议立即修改,但被毛主席否决了。
图片
毛岸英墓地
毛主席说:“岸英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不能搞特殊。那座烈士陵园里有很多烈士的碑文需要雕刻,就要再麻烦了,岸英已经不在了。”就这样,毛岸英的墓志铭里没有母亲杨开慧的名字。
无论如何,毛岸英最终葬在了朝鲜,没有实现叶落归根。后来毛主席对人解释了原因,他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的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