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纳河到大运河 丨 朱炳仁的匠心:从临平出发,熔铜艺术如何成为世界的语言?

开篇语:
杭州,巴黎,直线距离约1.4万公里。两座滨水城市,万里之外,浪涌之下,却有着相似的思维与感受。
1991年和2014年,巴黎塞纳河和中国大运河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生生不息的塞纳河孕育了巴黎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奔涌不息的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千年水潆涟,文脉流古今。
塞纳河上,亚历山大三世桥的每一尊雕塑,每一株花草图案,记录了法国历史文化从未缺席,艺术始终如一。大运河上,广济桥的每一枚石砖,每一处石刻,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从这里沟通南北,融汇古今、联通世界。
跨越千年,塞纳河与大运河在探索中传承,在交流中共鸣。如何让大运河成为中外对话的共同语言?从塞纳河到大运河,杭州大城北如何谱写中西文化交流新篇章?为推动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彰显中法建交60周年的深厚友谊,在京杭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临平区委宣传部与杭州国际传播中心特别推出系列报道,探寻因水而兴,应“运”而生的临平国际传播故事。
图片
5月16日上午6时,朱炳仁刚刚从欧洲回到杭州,结束参与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中国艺术大展,告别美丽的塞纳河,回到杭州大运河畔。
顾不上旅途劳累,也来不及回家放行李,第一站直奔临平塘栖,在广济桥旁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一场特别的艺术交流归来见面会,正在等着他。
图片
作为来自杭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说起此次代表中国到法国参展,朱炳仁依然十分激动。
“很多艺术家包括法国官员,看了熔铜艺术以后非常震撼,一定要我给他们讲故事。我说这个故事你们可以有机会专程到中国来,尤其到杭州来,可以看到更多的艺术品。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有机会把塞纳河和大运河结成姐妹河,塞纳河上有30多座古桥,最有名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桥,非常漂亮,而我们艺术馆边上的这座明代古桥广济桥,保护得如此完好,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朱炳仁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远远不够,希望通过更多的艺术交流,链接塞纳河与大运河,充分展示中国非遗铜艺的深厚底蕴。
图片
京杭大运河临平段广济桥
匠艺与匠心 燃情法兰西
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一场跨越万里的奥运之约,一段美美与共的文化对话,在法国塞纳河边开启。
5月6日,“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在巴黎荣军院会展中心开幕,也代表着中国艺术家天团走向世界。作为其中唯一的浙江艺术家,朱炳仁携两件熔铜艺术代表作《燃烧的向日葵》《情深东西》亮相巴黎。一同受邀前往法国的,还有北京朱炳仁中轴线艺术馆馆长董竹。
图片
朱炳仁作为浙江唯一艺术家参与在巴黎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
《燃烧的向日葵》以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为灵感,通过熔铜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向日葵的生命力和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董竹回忆,当时法国艺术家看到这件朱大师的作品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铜水的自然流淌是如何形成向日葵这样的神韵和细节?以往大家看到梵高的向日葵作品都是架上绘画,而朱大师创作的向日葵是360度全息立体的,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欣赏。
图片
朱炳仁熔铜艺术代表作《燃烧的向日葵》亮相巴黎
“这是铜熔化以后自由流畅形成的作品,因为不是在模具中形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朵向日葵都是不一样的。”朱炳仁说,熔铜艺术以其独特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赋予作品无限的创意与生命力。这件作品既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同时又体现熔铜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精气神。
另一件展出的作品《情深东西》,则是朱炳仁耗时两个月,专门为此次大展创作的,以小提琴为原型,将音乐与铜雕巧妙结合。小提琴的琴身部分,仿佛流淌着音乐的旋律,传递着美妙的清音,展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之美,寓意“琴深东西”,传递出跨越东西方的艺术之美。
图片
朱炳仁熔铜艺术代表作《情深东西》亮相巴黎
“小提琴被称为‘乐器皇后’,用熔铜做的小提琴,法国艺术家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琴身上的玫瑰花,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们都觉得很惊艳。”董竹说,其实《情深东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塞纳河之歌》。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这件作品表达了朱大师对中法两国友谊的赞颂,也表达了艺术无国界,无论在巴黎还是杭州,无论在塞纳河还是大运河,熔铜艺术是全世界都能引起共鸣的语言。
图片
这次法国之行,接待规格之高也让董竹非常感慨:“巴黎荣军院广场,中法两国国旗迎风飘扬,象征着两国深厚的友谊与文化交融,这个画面也让我非常感动。中法友谊真的是值得歌颂的,值得守护的一份友谊。中法友谊也如塞纳河河水和大运河河水一样,温暖而绵长。”
图片
关于中法交流,朱炳仁还有一个新想法。“这次我们在塞纳河上坐着游船,路过埃菲尔铁塔时,突然有了新念头。杭州雷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巴黎埃菲尔铁塔也是法国的地标建筑,中国铜塔和法国铁塔能不能结成姐妹塔,以此促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
图片
朱炳仁与董竹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留影
以“燃烧”的向日葵致敬“不朽的梵高”
这次朱炳仁法国参展作品《燃烧的向日葵》背后,还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5年,梵高艺术品的权益方在中国做梵高艺术展览。主办方找到了朱炳仁,希望他创作一件作品,放在梵高展的入口。与以往的邀请展不同,这次梵高展是需要专门重新创作。
收到邀请后,很多人觉得挑战太大。但朱炳仁沉思了片刻后,还是说了句:“让我想想吧”。然后他又回到了他的工作间,回到了他最喜爱的炉火边,各种倒腾。直到有一天,拿出了一件令所有人惊叹的作品。
图片
2018年,梵高的母校——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巴特先生在北京朱炳仁艺术馆偶然间看到了这件向日葵作品,他也被完全地震撼到了,当即决定到了杭州找到朱炳仁,要求看他的工作室,看朱炳仁是如何创作出这个作品的。他开玩笑地对朱炳仁说,“你让全世界人民第一次看到了梵高向日葵背后的样子”,他决定邀请朱炳仁去欧洲做专题展览,并亲自担任策展人。
时间流转至今,这件作品也飘洋过海来到法国巴黎的荣军院,参加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成为了中西方文明交融的象征。
图片
朱炳仁法国艺术交流归来见面会在临平塘栖古镇举办
观察手记:
艺术无国界 文化有共鸣
有人说,艺术家就是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去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来了解中国。朱炳仁大师此次法国之行,就是用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也让世界用发现美的眼睛看中国。
图片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开馆之年。这座位于临平的艺术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大运河与铜文化相“熔”的主题艺术馆,一边挨着奔涌不息的大运河水,一边在塞纳河边绽放光彩。
图片
如今,市民朋友们走进塘栖古镇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就能欣赏到此次展出的同系列铜雕作品《燃烧的向日葵》和《情深东西》。这座艺术馆,也成为文化交融的地标,见证了艺术的永恒与传承。
图片
这次参展的熔铜艺术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燃烧的向日葵》,让我们看到了东方的熔铜艺术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完美融合,展现了艺术无国界的魅力。
当塞纳河畔的灵感遇上大运河的底蕴,中外艺术家们在临平交流碰撞,为中国传统非遗铜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也借助艺术的力量,让中国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中国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