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前,这个浙江人的牺牲为何震惊北京?

在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一部以中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为原型的原创话剧《京报》,6月18日成功首演。
就在演出前,国家话剧院门口,邵澄和赵云泽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
邵澄,邵飘萍嫡孙,话剧《京报》顾问。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深研邵飘萍生平和新闻学术思想的学者。
昨天,他俩共同为一个名字而来:邵飘萍。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作为中国现代新闻业先驱,他被誉为“新闻全才”。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秘密党员。
《京报》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6年4月26日,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2021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修缮一新后对外开放。
图片
北京魏染胡同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中国新闻界一面旗帜,死不择音为人民
1918年10月5日,《京报》诞生于北京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迁到琉璃厂小沙土园胡同21号。1925年10月,京报馆迁到了魏染胡同。
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两人并称“夫妻报人”。邵飘萍牺牲后,勇敢的汤修慧继承夫志,于1928年继任《京报》社长,一直坚持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停刊。
话剧《京报》,是国内首部以邵飘萍创办《京报》的事迹为原型、登上戏剧舞台的作品。其时间跨度,刚好是1916年邵飘萍赴京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至1926年以身殉报、为国捐躯的十年。
《京报》出品方,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据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郑昕介绍,这也是他们继《父亲·李大钊》和《新北平市长》后,第三次从人物原型出发,致力打造的“红色题材剧目三部曲”,并以该剧的首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同时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浙江人邵飘萍,何以在他牺牲后的近百年来,一直被北京市民深深怀念?
三年前,也是因为探访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潮新闻记者得以和邵飘萍嫡孙邵澄相识。“1926年祖父牺牲时,父亲尚且年幼。我对祖父的印象,基本来自祖母和父亲的讲述。”邵澄说,“最近几年我看了不少资料,对祖父的一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开始逐步地了解他、走近他。”
“铁肩辣手”,是邵飘萍写来勉励新闻界同人和他自己的一句话。至今,这铿锵有力的四个字,还能在京报馆旧址的进门处看到。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话,也多次在话剧《京报》中出现。
“祖父虽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在他看来,‘铁肩’是指担当,新闻记者要承担起振兴国家的道义和正义,要有社会责任感;‘辣手’是指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评论要文风辛辣,要有独立见解。‘铁肩辣手’是《京报》的办报宗旨,也是祖父那种胸怀真理、不畏强权的倔强性格的真实写照。”邵澄说。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京报》问世后,注重时政报道和评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配合党的北方革命活动,很快在读者中树立起正义与进步的形象。办报不到一个月,《京报》的发行量就从300份增至4000份,最高时达到6000份。这在当时的北京是首屈一指的!除了每天出两大整张报纸外,《京报》还相继出版了《京报》副刊、《莽原》等10多种周刊。鲁迅就是这些周刊的主编之一。至今脍炙人口的众多名篇,如《灯下漫笔》等杂文、小说,都是通过《京报》的这些周刊发表的。
在公众眼里,邵飘萍是当时白色恐怖下新闻界的一个斗士。“布衣将军”冯玉祥曾经夸赞:“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1926年4月,张作霖、张宗昌部攻入北京,开始大肆抓捕进步人士。白色恐怖中,邵飘萍没有退缩,他说:“现在别人不能讲话,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写,我要说,死也要讲!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笔下有力量。邵飘萍用自己的一生,深刻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言犹在耳,纪念一代先驱
1919年5月3日晚上,就在北大红楼,邵飘萍作了一次激情昂扬的演说,听众是一群青年学生。第二天一早,1919年5月4日,从北大红楼出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爱国运动开始了。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这样的场景,得以在话剧《京报》中再现。
“‘五四运动’,祖父参与其中很深。1919年5月3日晚上,他的演说相当于就是在北大法政礼堂作了一次五四大游行出发前的动员报告。”邵澄说。
2024年4月,从成为话剧《京报》顾问的那一刻起,邵澄就告诉剧组:尊重历史,力争再现历史,适度艺术加工。
于是,就在话剧《京报》中,我们听到了邵飘萍穿越历史的一次次大声疾呼和一句句经典台词,仿佛言犹在耳。
《京报》创刊之前,面对国人疑问:身处乱世而谈新闻自由,真可谓是奢侈之极。邵飘萍却眼里含光,大声表示:
“自由?新闻自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创造一个自由出来?写给最普通的人看——渴望知道真相的人,在混战漩涡中苦苦挣扎、寻求一些光的人……京报仍要宣传共产主义,这就是中国唯一之出路。”
面对白色恐怖,亲友力劝他出外躲一躲。邵飘萍却说:“我邵飘萍活不活,不在于他张作霖。北京是最后的阵地,我岂能离开?”
话剧中临刑前,他念了一首诗:“身世如萍逐浪浮,国危家破扶桑游。北京洒尽离人泪,势不低头作楚囚。慧子(对妻子汤修慧的称呼),别了!”
这一别,至今已98年有余。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而今能够在舞台上看到祖父的形象,邵澄说他对这部剧的演出效果还是挺满意的。
“祖父以身殉报,不是偶然的。那是他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秘密党员的担当。”邵澄说,“祖父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借助《京报》这个舆论工具,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早期的中国革命作贡献。”
邵澄还表示,这部短短两个小时的话剧,以抓取邵飘萍创办《京报》直到牺牲过程中重点片段的方式,塑造了一个铮铮铁骨、有情有义的主人公,人物形象较为丰满。
“在那10年里,祖父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生片段,都得以表现了。比如,首创北京新闻编译社;作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奠基人,祖父在北京大学创办‘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祖父以笔为刃,与奉系军阀的殊死斗争;祖父牺牲后,祖母扛起重任,全剧在汤修慧高声朗诵其亲撰的《京报二次复活宣言》中结束。”邵澄表示,“这样的编排与叙事方式,我个人比较满意。”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邵澄一直告诉我们:“东阳紫溪,是我们邵家人永远的故乡。”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在东阳紫溪村“御史第”东厢房呱呱坠地。几个月后,尚在襁褓中的他就随父亲邵桂林离开故乡迁往金华。从此,身世浮沉雨打萍。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部话剧能够到浙江巡演,特别是到金华、到东阳演出,让家乡人民更好地了解祖父、了解飘萍故事。”邵澄说。
一部群众戏剧,一次成功的跨界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看来,话剧《京报》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部“群众戏剧”。
据了解,原创话剧《京报》是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唯一的群众戏剧。我们观看的这场演出,剧中40多名演员都是非科班出身的群众戏剧爱好者,全部来自西城区文化馆所属的轻松戏剧俱乐部,属于跨界。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演出结束后,该剧总导演、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戏剧曲艺部干部杨地来到台上,十分激动地向观众一一介绍了参演演员。
邵飘萍饰演者张惟坤,是西城区文化馆轻松戏剧俱乐部教授表演课的老师。汤修慧饰演者陈婉怡,是一名公务员。潘公弼、孙伏园的饰演者,真实身份分别是IT行业工作者、科技馆工作人员。
“可以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程师,有律师,有记者,有大学生、小学生,也有餐饮老板;年龄也是各异,横跨80后、90后甚至00后……”杨地说,“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表演,甚至为了这份爱好非常非常努力!”
因为平时大家都要上班、上学,排练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前期通过俱乐部课程培训,给大家打下台词、表演方面的基础;到后期合成阶段,每天大概5个小时,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整体排练了两个多月。”杨地表示,“真的很辛苦,但大家为了演好这部话剧,都很拼。”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徐凌霄,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为民国初期“报界三杰”。剧中人物徐凌霄,由杨乃庆饰演。杨乃庆是西城区文化馆戏剧曲艺部主任,得益于自己深厚的京剧功底,剧中他也会时不时来上几句戏曲台词,极大地活跃了全剧的气氛。
邵飘萍与毛泽东(字润之)也颇有渊源。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邵飘萍被聘为讲师,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听课的学生中有不少进步青年,其中包括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等人。那一时期,毛泽东与邵飘萍有过很多交往,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剧中,毛泽东以“毛润之”这个名字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邵飘萍第一次去北京大学讲课,另一次就是全剧的结尾处。毛润之的饰演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大一学生,最终他念的那段台词,也是字正腔圆:“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这段镌刻在邵飘萍故居一处墙上的话语,是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对邵飘萍的高度评价。
演出结尾处,当毛润之激情满怀念出这段话时,全场掌声雷动。
图片
话剧《京报》剧照
作为专门研究邵飘萍的学者,赵云泽说这部话剧大量使用非科班出身群众戏剧爱好者参演的做法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鉴。
“全剧再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尤其是沉浸式的演出氛围,让观众感觉深处其中,为飘萍先生的革命热情所感染、崇高的革命理想所洗涤。”赵云泽如此点评,“剧中演员都充满了激情和热爱,饱满的情绪和投入的热诚是这部剧最闪光的地方。从艺术的角度讲,英雄不问出处,他们表演得都非常出色;从社会效益的层面看,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宿就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尤其是这部革命的英雄史诗般的话剧,由人民群众来演出,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缅怀。”
图片
话剧《京报》演职人员全家福
潮新闻记者还得到一个消息,不止话剧,以邵飘萍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各方也在努力中。
2023年4月,由赵云泽等作者撰写的电影《邵飘萍》剧本已通过国家电影局备案。“目前正和赵云泽教授团队合作,一起寻求合适的电影投资方。”邵澄说。
考虑到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邵澄表示大家还在考虑拍一部体现邵飘萍完整生平的电视剧,共四十集,目前赵云泽教授已完成提纲。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乔韵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