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对中国车企加税,土耳其和日本也跟随加税

全文1500字, 阅读约需5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G7峰会上,美国施压盟国及欧盟在贸易层面对华设限,尤其在电动汽车行业。

02欧盟于6月12日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预计7月4日起实施,长期征收关税。

03由于中欧间在电动汽车领域存在共存共赢空间,中欧间尚存在协商谈判的空间。

04然而,欧盟成员的匈牙利和中国前沿制造业企业打开欧洲市场的布局基地,使得欧盟在贸易问题上受到美国因素干扰。

05中国已表态将对欧盟实施反制,包括对欧盟白兰地、猪肉、乳制品、大排量汽油车等商品征收关税。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近期于意大利举行的G7峰会,是美西方对华发难加剧的一大节点,标志着中西方贸易战形势进入新阶段。该会议期间,美国施压其盟国及欧盟在贸易层面对华设限,继芯片后继续在电动汽车行业对华设置壁垒。美国此前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提升为100%,基本等同于断绝了中国电动汽车直接进入美国的路径,而由于两国在该领域的贸易额本就微薄,美国限制动作的舆论、政治效应突出,而对中企的具体经济影响有限。相比之下,欧盟6月12日宣布的对华加征关税内容,容易造成中欧间两败俱伤的局面。欧盟这一做法的莽撞性,同俄乌冲突期间欧盟无视自身实际情形加剧战事的表现一致。背后是欧洲各国从根系上的主权缺失,在军事、安全、情报、政治等方面仰美国鼻息。
也因此出现了欧盟主要汽车企业均反对与华发生关税战,欧盟仍执意为之这样的异态。美国的长期渗透下,欧盟国家具备形式主权而欠缺实质主权,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欧洲战略自主概念,在决定欧洲事务底层的军事、安全、政治、舆论局面上,显得脆弱不堪。
图片
预计7月4日起,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7.4%-38.1%不等的关税。并预计将在加征关税起的4个月内,将关税从临时征收转变为长期征收。对此,中欧间尚存在协商谈判的空间,但只有预设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长期性高额关税的局面,并为此实施对应的准备事项,才能争取欧盟在中方对等威慑下不采取相关决定的空间。目前,中方已通过媒体渠道对外传递信息,欧盟白兰地、猪肉、乳制品、大排量汽油车已在中方反制可用的工具库中。
相比于在中国市场长期投资,在华收益占全球收益3成以上的宝马等欧企,中国电动车企在欧洲市场尚是起步阶段。如果中欧双方均对对方汽车关上大门,欧方将是损失更大的一方。
图片
欧洲车企在华退出的市场份额,将可被用于弥补中企在欧洲市场遭受的损失。在电动汽车这一中方处于先发、领先位置的产业领域,中欧间有着两种选择。一,依循双方历史经验,以建立合资车厂方式,实现市场层面的共赢。改革开放后,中方欢迎西方车企赴华投资,以西方前沿技术助力中国本土工业迭代。这一市场换技术的局面中,中欧间当下扮演的角色在发生逆转。宝马、大众等德企利用已有市场优势,寻求中企技术入股,探寻双方共赢空间。中企宁德时代不久前同法企达飞海运签署战略合作协定,致力于电动船舶的技术合研。
中欧汽车产业存在共存共赢空间,但显然,欧洲方面需要尽可能排除美国这一外部因素干扰,欧洲不能维系自身战略,便难以避免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消耗品。当下,欧盟成员的匈牙利,是中国前沿制造业企业打开欧洲市场的布局基地。
图片
同中国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达成自贸协定的塞尔维亚,是中企打开欧洲市场的又一中转地。贸易需求如同水流,近代时期中国在技术落后情况下,未能以政治、军事手段防护住国门。当下,中西方技术领先形势逆转,奉行闭关政策的美欧,在处于当年中国的位置。这期间中国要做的,是以立足于工业实践的持续技术迭代,扩大同美欧间的技术势差。对美欧之外市场形成席卷,加速西方在新全球化时代的自我封闭局面。
美国施压下,除欧盟外,土耳其、日本也有所动作。土耳其方面宣布,继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40%关税后,中国燃油车及混动汽车也享有这一待遇。日本方面宣布,将以涉俄因素为由,对新一批同俄关联外企发起制裁,其中包括中国企业。
图片
相比于欧盟方面的动作,土、日两国做法带来的影响有限。同美国“100%关税”类似,舆论意义多过实际的经济影响。中方也已表态,将实施反制。中国作为全球实体工业中枢及主要市场,具备足够的对关键物项限制出口、对特定物项缩减进口的反制工具。其中既包括镓、锗、稀土、石墨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也包括对农渔牧产品的缩减进口。
最近几年中,中国对澳大利亚龙虾、葡萄酒、煤炭,对日本渔业,韩国车用尿素,菲律宾香蕉,美国镓锗采取的限制措施,对相关国家形成了有效敲打。美国与中国先后建立经济、金融工作组,出口管制通报机制,军事应急沟通机制,已经显示着中方反制的有效性。当下中西方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说明着中国经济体系的壮大,需依循以剑护犁的路径。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