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沅竞渡 浦写风流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盛大启幕

溆沅竞渡  浦写风流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盛大启幕
舒新宇 向芳瑾 刘克宇  周红波 邓忠伟
图片
(加速前进)
沅水龙舟蔚可观,身长尾翘入云天。
群英飞桨犁沧浪,万众助威惊宇寰。
飒女猛男同竞技,舞旗擂鼓奋争先。
会当击水三千里,浩气长歌屈子贤。
——七律·观大江口龙舟赛(刘克宇)
一首诗就是一种情怀,一首诗就是一种传承。
图片
(节目演出)
五月初五过端午,全国各地都在划龙舟凭吊屈原。溆浦,屈原曾经生活创作九年之久的地方,却按捺不发,没有大张旗鼓的祭祀活动,没有举国同庆的节日狂欢,也没有龙舟竞渡的喧嚣热闹。原来溆浦的龙舟叫做燕尾龙舟,流传着这样的历史佳话:
承载远古巫风的溆浦大江口龙船
溆浦,是伟大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流放的长久栖身之地!溆浦,更是伟大诗人屈原璀璨的诗和远方!
《湖南通志》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 自古以来,都说龙舟起源于武陵,而武陵作为行政区划之名,正是从溆浦开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有感于溆浦人民痛哭楚王义帝的仁义之举,大笔一挥,将溆浦建县立郡,赐名义陵县,设立武陵郡,钦定溆浦为郡治之地,管辖范围远至湖南常德、益阳、湘西以及湖北、四川、贵州。独得殊荣的溆浦,从此成为这一广大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拥有过长达232年的繁盛和辉煌。直到建武6年,即公元30年,因瑶民造反,攻占了义陵县城,武陵郡治才从溆浦迁至索(今湖南汉寿县)。溆浦为西汉设立武陵郡的第一个郡治之地,又是屈原流放的栖身之地,溆浦自然成为龙舟竞渡的发源地,溆浦龙船更是伟大诗人笔下描绘过的龙船:
驾龙船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驾飞龙兮北征,横大江兮扬灵。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图片
(竞渡沅江)
大江口地处沅江和溆水的交汇处,两千多年前,屈原就是从这里乘船进入溆浦的,发出“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叹。江口民众因此比他人更为看重这一为纪念屈原而风行全国的龙船竞赛。为了表达对屈原流放溆浦的崇敬怀念之情,对龙船的热爱较别的地方更甚,说几近痴迷疯狂也不为过,那种剽悍和狂热,令人震撼!
沿江两岸的村落,村村都有龙船,有的村还有两只龙船,停放龙船的长长的风雨亭多达80多座。江口民众自古以来就在龙船上下足了功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创意,从砍树造船到桨手挑选,从下河竞赛到民众观看,无不充满了巫风的神秘,尤其是龙船,更是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一是龙舟多达24个舱,长30至40多米;二是龙舟的船尾翘起2丈多高,呈燕尾形,且与龙舟是一个整体;三是龙舟上的人员高达72人;四是溆浦龙舟上还有专门放铁炮、吹唢呐的,男扮女装挥舞破烂蒲扇指挥的,这是国内外龙舟所没有的,因此更具戏剧性、表演性和观赏性;五是龙舟参神之丰富,为全国之最。
图片
(龙舟表演)
大江口龙船最具远古地方特色,龙船形体保留了楚国崇凤的图腾,形制古拙,舟长人多,尾巴高翘,气势雄伟。划龙船指挥系统大致包括头旗、腰旗、牛皮鼓、铜锣、唢呐、铁炮等,头旗是划龙船指挥体系中关键的环节,腰旗服从头旗,协调前后。大龙船的人员配置保留着巫傩表演的遗风,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铁炮轰响、众人吆喝、五音协和,头旗手矫健的旗式,腰旗手妖冶的旗语,船头活龙头各种动作表演,似乎又让人们看见了几千年前的巫觋祀神仪式。大江口龙船的“挠术”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具有相当的美感,这也是大江口龙船赛最有魅力的地方。
两排桡手划动桡片,就像一对飞翔的翅膀,坐船头的男子就是活龙头,整体形象就是凤鸟载龙图,尾巴高翘,就像凤鸟的长尾巴,两排桡手飞动桡片,就像展开的凤鸟翅膀。指引方向的头旗手就像凤鸟的头,水上奔驰的龙船就像水中的蛟龙,破浪前行,凤鸟载动飞龙向空中的太阳奔去。
大江口龙船是龙凤的结合体,还反映在旗手的配置上。有跳头旗的,反映的是龙的精神,是阳刚的,要有龙腾虎跃的力度;有划腰旗的,反映的是凤的风格,是阴柔的,具有凤婀娜多姿的俏丽。一头一尾,一阳一阴,龙凤和谐。溆浦龙船响器的配备也体现了龙凤文化的结合。铁炮响彻云霄,是龙的咆哮;唢呐悦耳动听,是凤的和鸣。一重一轻,一刚一柔,也是龙凤和谐。龙飞凤舞、龙吼凤和、龙凤和谐。
我国楚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正明先生指出:楚之先民以凤为图腾,因为凤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化身。所以,凤既是炎帝祝融的精灵,也是火与日的象征。
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7000多年前的双鸟朝瑞图和炎帝图象,而这个炎帝图象,正是带有“鸟手”的神农。高庙出土的神农炎帝形象和神农氏族族徽,还有太阳鸟族徽和月亮鸟族徽,都是凤凰的雏形。
溆浦龙舟形体特点真是深深保留了楚国崇凤的图腾。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溆浦龙舟才是楚国最原始的龙舟。
溆浦龙舟受到七千年前沅江流域高庙文化的深刻影响,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巫风弥漫。深受当地浓厚的巫风文化影响,从砍树偷料造龙舟,到龙舟下河竞赛,无不充满了巫风的神秘。龙舟活动参神成为一种民俗,传承至今。正因如此,溆浦龙舟活动重参神成为区别于全国各地龙舟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
“宁愿荒掉一垄田,不肯错过扒龙船。”这是溆浦人民世代传承的神圣祖训,也是溆浦人民对扒龙船的人生警句和生命的格言。溆浦子弟恪守这至高无上的族规和家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将生存与希望、命运与快乐,义无反顾地交付给了威武龙船。
大江口的龙舟竞赛,满船雄气冲天,片片桡桨似箭,承载着巫风的神奇狂野、强烈的家国情怀,勃发出漫江豪情跟生命的疯狂,更彰显了溆浦人民对中华诗祖屈原的天地深情和文化自信,江水为之动容,高山为之低头!
改革开放以来,大江口龙船竞赛乘势发扬光大,规模越来越大,镇里成立了龙船协会,集资修建了容纳10万观众的水泥看台,成功举办了两届“溆浦大江口.大端午龙舟文化节”。龙舟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溆浦、宣传溆浦的有效载体,更是凝聚人心、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溆浦大端午,沅江宽阔水面,百舟齐发,高高翘起的燕尾飘着红艳艳的绸布,数千桡子手齐声呐喊,加上隆隆鼓声,好不热闹。大江口龙舟看台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和来宾,或高声鼓噪、或呐喊助威、或敲锣打鼓,真正将那种对龙舟的痴迷和热爱写满脸颊、溢满看台、铺满江面。
原来溆浦的大端午如此热闹。究竟为何要过两个端午,溆浦是这么说的:
图片
(男扮女装表演)
溆浦双端午节
溆浦有两个端午节,称农历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其习俗已沿袭有两千年之久。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溆浦是屈原流放的定居地,也是屈原作《楚辞》的取材地。溆浦是使屈原从楚国政治家转换成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地方。当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的消息传来后,他悲愤地离开溆浦,去洞庭湖畔的汨罗,临行时人们含着热泪送他上船。当屈原怀石沉入汨罗江的消息传到溆浦,人们悲痛欲绝,争先恐后划船去营救这位和他们朝暮相处的三闾大夫。相传,这就是溆浦龙舟竞渡的起源。因此溆浦人过端午节,要比一般地方热烈隆重。
也有传说,溆浦“双端午节”与东汉初马援平“五溪蛮”有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清乾隆《溆浦县志》记载:“东汉初五溪蛮为乱,朝廷命马伏波(马援)征五溪蛮、令(五月)五日进兵,士卒有难色。伏波曰:‘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即进兵,诸蛮果醉,剿平之,乃于十五大饷士卒,遂名曰大端午,至今仍之。”后马援在征讨“五溪蛮”时病死军中,后人为纪念他,在沅水和溆水边广建“马王庙”。马王庙又称“马援庙”“伏波宫”,人们在双端午里,不仅要祭祀三闾大夫屈原,也同时祭祀这位病死在战场上的伏波将军。
自农历五月初五起,人们就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之中。女人们忙于包粽子、悬菖蒲、挂艾叶、绣香包,买鸭捉鹅,计划节日饮食和外出的穿戴,而男人们则忙于龙舟竞渡的准备,下水操练,宴请宾朋,走亲访友,发放请柬等活动,一直要闹到十五龙船上岸为止。热闹非凡的龙舟竞渡,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赛事。
图片
(挠术)
溆浦龙舟竞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湖南省志》记载,我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武陵即“武陵郡”,溆浦西汉时为武陵郡治所在地,故溆浦是我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溆浦的龙舟竞渡,至今还保留很多原始古老的习俗。它的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让世人瞩目。
龙舟竞渡分两地进行。沅水一带称“大河龙舟”,溆水一带称“小河龙舟”。溆浦大河龙舟,头高尾翘,船成梭子形,全长26至28米,尾部翘起呈燕尾状,尾高达2.8米,可载70余人。人员大体安排是桡子手56至60人,舵手2至3人,舞头旗1人,坐头(又称抢水手)2人,腰旗手1人,锣鼓手2人,铁炮手1人,吹唢呐1人。溆浦龙舟自古以来就没有装龙头和龙尾,它是以舞头旗者为“活龙头”,舞头旗者是全船的总指挥,必须是身体健壮、头脑灵活、懂水性的青壮年。比赛开始后,头旗手要站在飞奔的船头上跳起来舞,不仅要稳得住,而且还要会插“天式”(即倒立),有的还会用脚来舞旗。
大河龙舟在比赛时,不同于其他地方只竞速,还会在竞速之外,进行风采展示、龙头搏击,保留了古时水师作战的形态。我们把这种龙舟叫做传统龙舟,在龙舟赛时,往往是竞速+搏击,类似古时行军作战,先以高速接近对方船只,然后以搏击之术将对方军士摔入水中,取得作战胜利。大江口龙舟很好地保留了这种传统习俗,人们最开心的就是看双方船只展示这种竞技之术。因此,其中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是龙头搏击。龙头搏击,在当地又叫“挠”,形式上如同水上摔跤,完全是技巧与力量的较量,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比赛中,首先把两船靠拢排齐,每条船上都有两位身强力壮的抢水手,他们相互抱在一起,各自尽其所能,用扛、拉、扯、推、扭等方法,全力将对方推入水中。落水者输、还坐在龙舟上的赢。
图片
(训练比拼)
溆浦小河龙舟,有专用比赛的“黄瓜底”船,而不是用平时搞运输的平板底船。人员大约在20至28人之间,也是无龙头无龙尾。相传屈原怀石沉江的消息传来后,人们就在河中任意划了一艘渔船前去营救,没有龙头。以后,这种船就成了溆浦小河的龙舟了。这种船轻巧灵活,划起来速度很快。
龙舟自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前,都要到屈子庙中祭祀,然后下水在河中训练,从初五开始,河里的龙舟要进行一对一的比赛,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大端午。
早些年,每当到了五月十五大端午这天清早,大河龙舟、小河龙舟都要向大江口聚焦靠拢。这一天河中设了许多彩船,彩船上请有艺人吹唱。大赛前,县城和江口镇的大商家都会给本家的龙舟“赏红”,这也会引来非宗族的龙舟来“抢红”。
这一天,沅水、溆水相交的犁头嘴必定是人山人海。河里汉子们的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铁炮声、鞭炮声,岸边人海中的助威声,震天动地。
龙舟在碧绿的江面上疾驰,犹如一条蛟龙在戏水,端午节赛龙舟的盛景令人震撼,得胜归来者杀猪宰羊庆祝,败者垂头丧气。溆浦民瑶称:“宁可荒掉一垅田,不可输掉扒船。”
龙舟赛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坚持、拼搏、团结和友谊。
溆浦的双端午,在岁月的长河里溆浦人用一种情怀把情思全部沉淀在粽子里,慢慢品味着传统的韵味,感受着岁月的温柔与沧桑。
中国屈原学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表示:“楚辞之不朽,离不开溆浦的孵化与催化。屈原伟大的一生与溆浦密不可分,他在溆浦留下了伟大的足迹,在溆浦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2000多年前,溆浦作为楚辞文学的重要孵化基地,孕育和催生了屈原许多伟大的诗篇。如今的溆浦,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孵化基地。”
溆浦人对屈原的感情与众不同,因为溆浦的历史有着屈原浓墨重彩的不朽诗篇,《溆浦县志》中有诗为证:“《离骚》著成后,此地赋才多。”就是说,《离骚》在溆浦写成后,溆浦这个地方出现了很多文化人才,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代,我们溆浦走出了两位毛泽东的老师武绍程和荆植新,走出了两位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孙健忠和王跃文,还有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军旅诗人曾凡华和著名画家全国政协委员舒勇,走出了辞海之父舒新城和顶流敦煌学家向达,还走出了伟大的妇女运动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举办“屈原行吟.诗歌之源——2024年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共同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挖掘和弘扬楚辞文化,探寻中国诗歌的源头,既是一种追思,也是一种传承。溆浦人民深切思念屈原,有诗为证:
每到端阳望汨罗,忠魂一跃坠洪波。
楚山默默悲《天问》,溆水悠悠唱《九歌》。
《惜诵》赋,《涉江》河。征途漫漫任求索。
传承《橘颂》《离骚》志,鼓舞龙舟放手搏。
——鹧鸪天·忆屈原(刘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