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艘航母不用核动力却是正确选择?看看美军的下场就懂了

在国内军迷圈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即“以前航母盼成狗,如今滑跃还嫌丑。上了电磁弹射器,又嫌不是核动力。”好吧,这首段子式的“打油诗”既体现出中国在航母领域的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在约10年时间内就从大型滑跃起飞型航母发展到了电磁弹射型“超级航母”的程度;但同时,其又表现出一票军迷对现有成绩仍略有遗憾,殷切期待着下一代国产航母能采用“高大上的核动力技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核动力电磁弹射型“超级航母”定将成为中国航母发展之路上的下一个目标。不过同时应该看到,在国产核动力航母于未来“暴兵”之前,我们仍不能忽视对常规动力航母的发展和建造,美国海军面临的困境,就给世人上了无比生动的一课。
图片
“斯坦尼斯”号的大修工作延长约14个月
据美国海军新闻学会网站报道称,正在船厂内接受中期大修的“约翰·C·斯坦尼斯”号核动力航母出现工期延长的问题,将在原定时间的基础上至少延长14个月,大修耗时将达5年半。顺带一提,此前与“斯坦尼斯”号同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华盛顿”号,则出现了中期大修时间延长19个月的问题。这样想来,不排除“斯坦尼斯”号的大修工作会出现二次延长的一幕,该舰能否在5年半内结束一切维护修理并重新出海执行任务,还是个不确定性很大的事情
图片
建造中的“肯尼迪”号
与此同时,尽管美国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级的后续姊妹舰均已开工建造,但受船厂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短缺,以及供应链出现缺口等问题的影响,这些新型航母的建造进度并不很理想,甚至还多次出现了为确保已服役的首舰“福特”号能正常运转,美军不得不从建造中的2号舰“肯尼迪”号的身上拆下零部件,以供“福特”号使用的尴尬事情。很显然,在为海军提供航空母舰“新鲜血液”一事上,美国本土造舰业已经开始捉襟见肘了
图片
美海军恐再度迎来“航母空窗期”
已服役的航母连续出现中期大修时间大大延长,下一代航母的建造进度和交付时间没有保障,这必然会严重影响美国海军对航母打击群的运用和部署。如果不想频繁地上演“航母空窗期”,那办法基本就只有一个,即增加对现有可用航母的部署周期。但这样一来又会加大现有可用航母的人员的负担,带来装备寿命损耗过大和人员工作负荷增加所产生的身心问题,美军航母舰员在海外部署期间时常上演的“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一幕,恐会愈发频繁地出现……
图片
核反应堆换料
其实仅从技术角度来看,在以核反应堆为主动力系统的“超级航母”约50年的寿命周期内,必定会在服役中期接受一次大修,期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核反应堆进行换料,这一工作至少需要3年之久,也是核动力航母的一大弊病。在这段时间内,航母只能在船厂内趴窝。而为了确保自己的海上霸权地位稳固,尤其是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数量的航母可用,美国海军选择了让核动力“超级航母”的数量达到两位数,这样就能实现常年拥有至少5~6艘状态可用的航母的效果。当然,想要实现这一效果,前提条件在于美本土船厂必须拥有足够的产能,在劳动力、技术、设备和可用船坞等方面都不能有任何的短缺。如今,多艘航母中期大修工作延长,让核动力航母的弊病被极大地放大了。
图片
中国现有的3艘航母均为常规动力
而对于中国来说,在现阶段和可预期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大概率不会为国内船厂的产能而感到担忧。相比起思考如何让未来的国产核动力航母有足够可用的数量,或许当下我们应该先解决好一个“在此之前的问题”,那就是“该在何时摒弃常规动力航母之路,转而全面发展核动力航母?”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全面走上核动力航母之路前,人民海军应确保有数量足够的常规动力航母可用,在未来国产核动力航母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前,一旦有核动力航母需要中期换料大修,常规动力航母便可及时顶上,不至于出现“航母空窗期”。
图片
美军有了足够的常规动力航母后才转向核动力
在这方面,法国海军绝对是一个最佳的反例。作为法国海军唯一的航空母舰,“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别说是中期换料大修了,就是因“小伤小病”而进厂维护修理,都会让法国海军瞬间陷入无航母可用的境地。至于美国海军,在全面走上核动力航母之路,即批量建造“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之时,也是在手中拥有多艘常规动力航母可用的情况下才开始的。就以1991年时的美国海军为例,当时其已拥有5艘“尼米兹”级,还有1艘早年间建造的“企业”级核动力航母,但其他10艘现役航母则均为常规动力,即“中途岛”级、“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数量充足的常规动力航母,让美军在航母技术发展之路由常规动力转向核动力时获得了完美衔接,没有因全面转向核动力而遭遇“航母空窗期”
图片
21号航母预想图
于是到了中国海军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舷号18的“福建舰”之后的第4艘航母,仍会采用成熟稳妥的常规动力。待现役常规动力航母达到4艘后,或许我们才会迎来首艘国产核动力“超级航母”,即传闻已久的20号和21号航母。而在做好了常规动力航母与核动力航母的衔接和交棒后,确保国内船厂产能的长期旺盛,就将会成为我们的下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