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停还叫嚣“外交豁免权”,这份迷之自信源于何处丨时评

近日,一起因违停引发的舆情事件进入公共视线。在北京,一辆挂使馆牌号的汽车违停在马路中央,影响交通,有司机上前理论,希望该车赶紧开走或者让道,没想到遭到了车上女子的拒绝和言语辱骂,并叫嚣自己有“外交豁免权”,被她“教训”的司机愤而报警。@平安北京通报证实了此事。根据通报,涉事车辆登记在一国际组织名下,余某就职于该国际组织。
违停现象并不鲜见,但能把违停事件整成一起“大事件”以至于引起全网怒批的,还得是在该国际组织担任秘书长的余某。舆论发酵后,余某录制视频致歉,称“广大网友对我进行了诚恳的批评”。这种带着官腔余音且存在语病的表述本就让人哭笑不得,而道歉过程中,她更是疑似一直在看提词器,因此被网友质疑“稿子谁给写的?她连背下来都省了”。
一个人在面对公众时的“口才”如何,并不是重点,录制道歉视频时是否可以看提词器,也没有硬性规定,但显然,余某的道歉并没有说明白问题的核心和严重性。说余某道歉不真诚、不谦抑,属于应付“差事”,并无夸张。
图片
人的不佳修养从来都是被细节出卖的。前述“违停视频”中,余某嚣张跋扈呵斥与之理论的人“滚蛋”的样子,已经冲破了镜头,让胆小的人感觉十分“震撼”。不知道余某是不是经常这般违停,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运用娴熟的无事生非、无理取闹、仗势欺人之技,应该是“随身携带”的——当然,这种“技术”最终也反噬了她。
余某又是违规又是违法,受到警方立案处理是题中之义。值得一问的是,一个动辄把“外交豁免权”挂嘴边的人,相关组织或单位还能hold住她吗?这起事件的确源于个体之间的纷争,可在发酵成一起公共事件之后,就已经不只是私人层面的问题了。
余某把“外交豁免权”这样的大词搬出来“砸”不平则鸣的群众,显示出她“宽广”的视野——这个视野和大马路一样宽。但可惜的是,这种词汇的使用,从头到尾都是错用。事后北京警方对其违法行为的处罚,证明了她口中的“外交豁免权”并不能对其违法行为进行豁免。主张自己并不拥有的权力,不是缺乏常识和素养,就是故意蒙人,或者说,是赌有些群众不懂常识继而欺负人。
一边大言不惭地喊叫“外交豁免权”,和群众严格划清界限,一边带着并非该组织成员的丈夫享受公车便利,这种有光就沾、见人就欺的表现哪里还有一点“国际组织秘书长”的风范?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就这个样子?简直太让群众失望了。
说白了,她所喊的“外交豁免权”约等于“道德和法律豁免权”。换言之,她的潜意识和言行举止,都被一个叫“特权”的念头给控制了。问题在于,虽然她喊出的是自己够不上的“权力”,但她享受“特权”的精神状态却是拉满的。公众有理由担心,保持“特权感”,是她的常态,而由于几乎没有受到有效约束,她开始确信这种“特权”可以成为她的护身符。要知道,余某存在的问题不只有违停,相关信息表明,余某和丈夫违规饲养大型犬只,存在治安违法行为。违规饲养大型犬只且毫不在意地带狗上车、出现在公共场合,这种行为显示出超乎常人的“违法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何处,引人探寻。
当然,违规养犬的不只余某一个人,也不尽是领导干部,但是余某这样行事,还是透着不同于常人的高调,她似乎并不担心违规养狗的事被发现。
偶然事件暴露出必然性。余某为这一次的事件“认栽”“认怂”了,而群众关心的是,余秘书长只有这些问题吗?(作者是知名时事评论员)
文/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