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主动退出一战,却遭到14国围殴?他们凭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

1914年,沙俄主动参加了一战。这回他们站在了英法等国这边,属于协约国的一员。可不凑巧的是,在1917年2月,一战还没打完,沙俄就崩盘了。
这个时候,俄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参加一战。本已经千疮百孔的俄国,再次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
到了1917年10月,苏俄取代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直接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也就是《布列斯特和约》,单方面选择退出一战,同时答应赔偿德国60亿马克的军费赔款,甚至还割让出了西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土地割让了,军费也赔偿了,那么苏俄换来和平的发展环境了吗?不仅没有,反而迎来了一场狂风暴雨。
图片
协约国群殴苏俄
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是协约国在整个战场上的重要一环,他们主要负责对付东线的德军。如果俄国擅自退出战场,那么东线的德军便可以腾出手来去支援其他方面的德军。这对其他协约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说,协约国恨透了俄国擅自退出一战的行为。他们甚至都不给协约国任何反应的机会,这自然会让协约国陷入被动。
因此,等协约国腾出手以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俄国。
1918年3月,英法美等国,先后登陆了摩尔曼斯克,到了4月份,英美日等国,又登陆了海参崴。除此以外,外高加索以及中亚等地,也有部分协约国的军队。
很明显,协约国这是打算群殴苏俄了。一来他们是不信任苏俄这个新出现的集团,毕竟体制和这些国家俨然不同,他们想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二来他们是为了报复苏俄擅自退出一战的事情,毕竟这事儿给协约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图片
四面被围,丧失四分之三的领土
除了协约国对苏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沙俄的余部也给新成立的苏俄,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他们组建了白卫军,集中了一切反对苏俄的力量,自己成立一个新集团。
所以说,苏俄接班的时候,实际上俄国内部也有其他力量。1918年11月成立的白卫军就是典型的代表。
白卫军的领头人是高尔察克,他得到了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人的支持,很快就召集了15万大军,朝着苏俄的核心区域进发。
巅峰时期的高尔察克,手下有50多万人马,占据着西伯利亚、乌拉尔以及伏尔加河的部分地区,实力强劲,大有吃掉苏俄的可能。
当时的苏俄,真可谓是四面楚歌,至少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土地。不光面临着协约国的威胁,还有白卫军在与之分庭抗礼。
图片
力挽狂澜并不容易
面对如此危局,苏俄想要翻盘,的确难度非常大。战争从1918年3月打响,到了1920年1月,高尔察克部基本就被全部歼灭了。
至于协约国方面的进攻,实际上并没有对俄国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因此苏俄在1922年年底,基本结束了内战,完成了国家内部的统一,保住了俄国的基本盘,也为接下来建立苏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麻烦的事儿,苏俄是怎么搞定的呢?难道说苏俄真的犹如天降神兵一般,如有神助吗?这倒也不是,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苏俄的胜利是必然的。
第一,协约国出工不出力
别看协约国咋咋呼呼,一会儿从北冰洋进军,一会儿从海参崴登陆,其实他们没派多少兵马参战。
从纸面上来看,有14国合力出兵入侵苏俄,实际上真正出兵的,也就英美法日。而这几国当中,又以日本最上心,累计出兵7万多人。
这点人马和苏俄动辄上百万大军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那时候协约国只想着给俄国一点教训,顺便再拿点好处。可当这些国家意识到没什么好处可拿的时候,他们就萌生了退意。
本来一战获胜以后,他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分赃了,又何必再大动干戈呢?正是因为协约国们出工不出力,这才给了苏俄在夹缝中求生的一线生机。
至于日本,原本是打算占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以后,就赖着不走的。可苏俄聪明啊,他们让远东当地自己成立了一个远东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对外表示对所有国家都友好,这么一来协约国就没理由继续打这个远东共和国了。日本见其他国家撤军了,自己也只能慢慢撤军。
图片
第二,苏俄掌握着俄国最核心的工业区
最惨的时候,苏俄的确只掌握着俄国不到四分之一的领土。可俄国的领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华比较少,核心区域基本全都集中在欧洲部分,也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一带。
反观偌大的西伯利亚和远东,这些地盘占据俄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可这里要啥没啥,俄国也不肯掏钱发展,这也就造成了俄国内部严重失衡的状况。
苏俄虽然占的地盘少,可全都是精华地区啊。毕竟人家当年是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起执政的,自然在每个核心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等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了以后,苏俄顺理成章接管了这些核心地区。
这么一来,俄国的主要工业区,便都落在了苏俄手里。苏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武器装备,这绝对是他们反败为胜的主要原因。
第三,地盘大的优势凸显出来了
俄国的地盘太大了,即便是现在,1700多万平方公里,依旧是世界第一。所以说俄国是有足够的缓冲地区的。
协约国费了老鼻子力气,根本就闯不进苏俄的核心区域,他们只能在边缘徘徊。而高尔察克的部队,主要也只是集中在西伯利亚,邓尼金等人只能在高加索地区。
地盘大优势一下就凸显出来了,苏俄因此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筹划反攻的事情,即便反攻不成,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第四,苏军的战斗力的确强悍
苏军的战斗力,从这一时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无论是高尔察克、邓尼金还是协约国,都无法攻克苏军的防线。
苏军利用僵持阶段的时间,大规模扩军,从原本的数万人,变成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1919年夏,反攻开始后,高尔察克便完全挡不住加米涅夫的反攻了。1919年年底,叶戈罗夫和斯大林领导的南方面军又击败了邓尼金的人马,并于1920年收复了乌克兰的大片领土。
协约国们也是看苏军实在是太能打了,这才放弃了花大代价和苏军斗争到底的想法。毕竟扶持高尔察克的计划,基本泡汤了。
图片
粮食问题,才是苏俄最担心
虽然苏俄战斗力强悍,且协约国无心恋战,但是苏俄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粮食供应问题。因为当时的苏俄起兵,并没有得到广大拥有土地的农民们的支持。
这些农民数量众多,手握土地,却不支持苏俄,这使得苏俄手里并没有一块靠得住的大粮仓。
为此苏俄只能实行余粮征集制,也就是要求治下的老百姓,除了留下做种的粮食外,其他粮食全部要上交。这事儿自然激起了不少农民的反抗,这些农民甚至组建起了一些力量和苏军对着干。
虽然事情很麻烦,但余粮征集制的确解决了苏军的燃眉之急,为苏军击败协约国和高尔察克埋下了伏笔。因此,从苏俄的角度出发,这是很划算的事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