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钥”启高质量发展之“门”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图片
航拍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因地处青海湖之南而得名。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州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此,海南州吹响了为可持续发展示范探路的奋斗号角,迎来了崭新发展的机遇期,步入了重大改革的大考期。
芒种刚过,海南州共和县南部塔拉滩绿意渐浓,走进位于塔拉滩的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鳞次栉比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沿着路边伸向大漠深处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
塔拉滩,曾是青海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如今,荒芜之地发展起“风光”产业,一改过去贫瘠荒凉的模样。站在瞭望塔上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向阳而立,无声地汲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源,而在光伏板下,一片片羊群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吃草。
索南卓玛是在园区内放牧的当地牧民之一,她家有500多只羊,“随着光伏板逐年增多,曾经的戈壁滩也在一点点变绿,以前放牧去草场,现在进园区当‘光伏羊倌’。”索南卓玛感叹。
图片
昔日荒滩变“光伏牧场”,成为当地独特一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最初修建园区时,为防止大风卷起来的砂石损坏光伏板,工作人员在光伏板下种植了用于防风固沙的草籽。出乎预料的是,日常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至地表,对草地有一定的滋养作用,长此以往便长出了绿油油的草地。草长起来了,但又遮挡住光伏板,降低了发电的转化率,为解决除草问题,让牧民将羊群赶到园区免费吃草,“光伏牧场”便孕育而生。
自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海南州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利用塔拉滩占地345平方公里并网装机1038万千瓦的光伏园区,开展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及板下草原修复,累计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2.78万公顷,建成园区防风林带134公里、416.67公顷。“借光治沙”新模式,让光伏成为可持续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难题的金钥匙。
走进同德县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棚内,膘肥体壮的牦牛正津津有味嚼食草料。同德巴宗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华海全手拿卷尺,正在对新进的牦牛进行良种选育。
“我们的牦牛都是优中选优、精中挑精,目前有种公牛26头、良种生产母牛320头、牧户托管牦牛200多头,牦牛总存栏量达1100多头。”华海全说。
记者了解到,园区于2023年8月投入使用,主攻牦牛良种选育、繁殖、推广,并对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何为科技示范?一旁的华海全揭晓答案,随着人工冻精和人工授精技术的攻关,牦牛的繁育规模得到大幅提高。过去优良种公牛和良种生产母牛的配比成功率为30%,如今通过人工授精技术,配比成功率可达60%以上。另外,运用科技手段繁育优质良种牦牛,一方面可以减少草原载畜量,缓解草原压力,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在全县推广大幅提高良种牦牛覆盖率,牦牛的生产性能和产肉效能实现同步提高,直接产生经济收益。
同样是科技赋能,在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依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畜牧技术专家的指导,从藏羊系列精料补充料配方设计,到动物饲养试验验证,形成了藏羊母羊规范化养殖技术和羔羊标准化养殖技术。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说:“我们帮助合作社构建了‘牧繁场育’生产模式,打破藏羊母羊‘季节性繁殖、一年一产’生产模式,使6月龄羔羊活体重提高112%。”
同德县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和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海南州以科技创新探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海南州根据《海南藏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方案,将牛羊养殖瞄准科学化、高效化、特色化等方向,以种养加、产供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为载体,走出一条“畜”势勃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示范区获批来之不易、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示范区前景远大光明。两年间,海南州积极履行建设可持续示范区主体责任,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全州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6%、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建成新型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094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400亿千瓦时;打造千头万只牦牛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83个、全州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0.7亿元……
未来,全州将继续对标创新示范区规划目标蓝图,聚力推动落实“四大任务”,实施“五大行动”,凝聚各方智慧、加快构建体现海南州特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出适合海南州实际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青海样板”。
编辑:王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