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65岁的朱棣在榆木川暴亡,杨荣:将他封入锡筒,秘密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夏天,酷暑难耐,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确切位置有争议)病死,享年六十五岁。
“(七月)十六日,临时住苍崖戍,觉身体不适。十七日,到榆木川,病情突然加重。留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遵从高皇帝遗制。十八日,成祖死,终年六十五岁。”《明史·成祖本纪》
图片
朱棣死后,没有一个人敢透露他去世的消息,反而是偷偷摸摸,将朱棣封在一个特制的锡筒内,秘不发丧。自古以来有君王去世,都是大张旗鼓举国同丧,而臣子对永乐大帝的这种做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其中的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明成祖朱棣,一生风光无限,他南征北战,攻陷安南、亲征鞑靼、亲征瓦剌、亲征阿鲁台……,开创了明朝的辉煌时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帝王,在他离世之后,却被以如此憋屈的方式对待,这是为何呢?
一、当时的朝廷内部局势不允许公开朱棣的死讯
朱棣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征战和权力斗争。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与此同时,朝中也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斗争,皇位继承的问题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在朱棣即位前,朱高炽作为嫡长子,一直留守北平城,严守大明的后方。朱棣让朱高炽留守京师,表面上看是 “监国”,实际上是因朱高炽喜静厌动,他虽然会一些箭术,但更擅长经籍和文学,总体上来说他在从武方面是弱项,再加上他过于肥胖且体弱多病,朱棣就不让他劳师远征了。
图片
朱高炽剧照
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阴狠狡猾,喜欢地位之争,多次使手段欲动摇朱棣与朱高炽之间的父子关系,试图让朱高炽彻底失去储君之位。
朱高煦深知,要动摇朱高炽的地位,必须先在朱棣的心中种下怀疑朱高炽的种子。于是,他收买了朱棣的近侍宦官黄俨,在北平守城战前后,他让黄俨向朱棣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建文帝,有意背叛,固守北平以拒朱棣。
果然,朱棣听闻此言,顿起疑心。
他质疑道:
“尔兄素孝,那当有此?”(你哥哥向来孝顺,会有此心吗?)
朱高煦见朱棣心存疑虑,并未完全相信黄俨之言,就趁机落井下石,说:
“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哥哥是很孝顺,但在爷爷朱元璋活着时,他和太孙朱允炆关系很好)
此言一出,朱棣更加怀疑朱高炽。
图片
朱高煦剧照
正在这时,朝廷内的方孝孺也注意到了朱棣对朱高炽的怀疑。
他想,若能趁机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或许能为朝廷争取一线生机。于是,他就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之位,试图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他还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试图引起朱棣的注意。
留守北平的宦官还散布消息到朱棣那里,说朱高炽已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这更加加剧了朱棣对朱高炽的疑虑。
幸亏朱高炽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带到朱棣军前,向朱棣证明自己的忠诚。这才使朱棣的疑虑告一段落。
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朱棣对朱高炽的信任和器重,也彰显了朱高炽在明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而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
他生性狡黠、狠愎。自持功高的他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储君之位。
在朱棣即位前,他经常随朱棣征战四方,多次营救朱棣于危难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如猛虎般作为急先锋,促成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他屡次挺身而出,率部驰援,不仅扭转了战局,更在关键时刻保护着朱棣的安全。
图片
在关键战役白沟河之战中,当时,朱棣率领的燕军与朝廷军队激战正酣,战况异常惨烈。朱棣连换三匹战马,射光了三筒箭,手中的宝剑也被砍断,几乎命丧敌手。
就在这危急关头,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及时赶到,与朱棣合兵一处,大败南军,阵斩南军大将瞿能父子。此战不仅挽救了朱棣的性命,更使燕军士气大振。
东昌之战,燕军遭遇重创,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虽奋力突围,但仍被南军追击。
危急时刻,朱高煦再次率部赶到,擒获敌将数人,击退了南军的追击,保护着朱棣安全撤离战场。
图片
建文四年,燕军攻至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攻取南京时,遇到重兵防守,燕军攻势受阻。朱棣因战事不利,产生了北还的念头。在这关键时刻,朱高煦再次挺身而出,他引兵来援,率众殊死力战,终于扭转了败局。
随后,朱棣率大军渡过长江,很快便攻入南京,在群臣拥戴下即位称帝,为明成祖。
朱高煦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勇敢赢得了朱棣的极高赞誉,被朱棣认为“类己”。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明史》
因而朱棣很喜爱他这个儿子,曾对朱高煦许下诺言,百年之后皇位传他,这成为朱高煦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
自朱棣靖难之役后,大明江山初定,但皇位之争却悄然滋生。
朱棣对于立下汗马功劳的朱高煦的封赏是毫不吝啬的,赋予他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及无尽的宠溺。
可是,他却对他许诺的皇位传承之事绝口不提,反而对自己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宠爱有加,这让朱高煦心生不满,皇位之争愈演愈烈。
朱高煦做梦都想当太子,他和嫡三子朱高燧抱团,在背后结交朝中重臣,以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为首的勋戚也都看好并支持朱高煦,这使得朱高煦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每当朱棣外出打仗时,仍让嫡长子朱高炽 “监国”,但明成祖并不能十分相信他,甚至怀疑他有“谋逆之罪”。
在朱棣的授意下,礼部侍郎胡潆做为“间谍”被安插在朱高炽身边,负责监视并向朱棣报告太子的一举一动。
然而,令胡潆始料未及的是,这位被外界视为软弱无能的太子,却有着出乎意料的广阔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让人佩服的才能,他为人宽厚仁慈,对待臣子礼遇有加,深得人心,他没有丝毫的骄横之气,反而总是谦逊有礼,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胡潆被太子的这些品质所深深折服,他开始暗中帮助太子,为他出谋划策,化解危机。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太子收集情报,提供建议,同时,他也向明成祖传递了一些关于太子正面形象的信息,决心改变明成祖对太子的偏见。
在胡潆的帮助下,明成祖才最终打消了对朱高炽的怀疑。
“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虽然明成祖对朱高炽的“怀疑”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就永远安稳了。
朱高煦和朱高燧总是时不时地对他找茬,好在朱棣非常喜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詹基聪明健壮,经常随爷爷朱棣出征,与朱棣关系密切,他常常保护他的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
图片
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不轨之心,将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朱高煦很不满,竟当众叫嚣:
“我何罪,斥我万里?”
他以李世民自比,请求设立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并称:
“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图片
他的这种自负与野心,引起了朱棣的反感,朱棣自然不会让他“杀兄、逼父让位”的,可朱棣是很爱他这个儿子的,因而对他的叫嚣并未深究。
所以,朱高炽一天不继位,朱高煦的存在就是个定时炸,威胁朝廷的稳定。而朝中的其他势力和亲信也可能会趁机作乱,导致政治局势的混乱和动荡。
因此,为了保持朝廷的稳定和皇位的顺利继承,对朱棣秘不发丧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手段。
二、外部局势不允许公开朱棣的死讯
朱棣死在明军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若此时公布朱棣的死讯,必将会引发军队的恐慌和动摇。明军一旦失去首领,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甚至面临蒙古骑兵的追杀。
朱棣这次亲征的东部蒙古军首领阿鲁台很有军事才能,他曾在永乐七年(1409),杀明使郭骥,全歼明将丘福所率10万明军。
他屡次侵犯中国北部边疆,面对明朝大军的征伐,从不畏惧。阿鲁台擅长审时度势,发扬自己熟悉草原,善于迁徙的长处,常常采取拖垮明军的方针,避开明朝的兵锋,与之周旋,以保存实力。
图片
当他得知朱棣御驾亲征后,就带领士兵迅速避开明军,行军之神速、之隐蔽,就连朱棣派出的士兵巡视三百里,都没能找到阿鲁台的身影,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明朝的打击,但他始终在寻找机会,想再展当年全歼明军的雄风。
朱棣死在北征返京的途中,路途遥远,路况凶险且复杂,对于阿鲁台的突袭是不容忽视的。若走漏朱棣去世的风声,蒙古骑兵就会趁机追杀过来,那么明军必会招致重创,甚至覆灭。
朱棣作为明朝的皇帝,一生征战无数,其麾下的军队是他权力的基础。然而,皇帝的去世对于军队来说,往往意味着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和领导层的更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过早泄露,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混乱和不安,甚至可能导致军队的分裂和叛变。
因此,秘不发丧的做法,可以避免军队内部的动荡,对于维护军心的稳定、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至关重要,也是必要决策。
而且朱棣临死前,留了一道圣旨:
圣旨上写着:
“我朝之尊势,已然远超前朝,先驭北虏,后西番南岛,再西洋诸夷,未有大汉之和亲,未有大唐之结盟,未有大宋之纳岁薄币,亦未有兄弟敌国之礼。”
这道圣旨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第一,如果有外敌侵犯,要坚决抗战,不称臣,不和亲、更不纳贡。第二,皇帝要保卫国土,君王要为国捐躯,决不可轻易投降!
简单来说,就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图片
朱棣死在征途中,情况特殊,环境凶险,根本不是和外敌决斗的时候,若一旦决战,没有朱棣指挥,很可能引起军队的疑惑,遭到重创甚至全军覆没,圣旨上的那些要求也难保做到。所以一定要平安返京,让朱高炽顺利继位,先维护朝局的稳定是上策。
三、杨荣等人的明智决策
朱棣死时,明朝的局势很凶险。鞑靼部首领阿鲁台虎视眈眈,国内皇位之争又暗流涌动,杨荣(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其被人称为“东杨”)等太子党成员如履薄冰。若消息走漏,朱高煦趁机夺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秘不发丧是维护国家稳定、防止外患内乱的明智之举。
图片
杨荣画像
“三杨”和黄淮等这些太子朱高炽的身边人自然知道,朱棣生前虽然已经册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确定了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但是朱高煦的野心并未因此熄灭,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夺位。
当时骁勇善战的汉王朱高煦也在北征军中,且握有一定的兵权,如果消息被朱高煦抢先得知,朱高煦趁乱即位的话,他们这些太子党成员作为朱高炽的拥护者,都会被清算。因而,面对朱棣的死,他们立即商量决定秘不发丧,无论是为自身还是为国家考虑,朱棣死亡的消息都必须要瞒住。
秘不发丧也给这些大臣们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如何处理朱棣的遗体、如何保密消息、如何安排朱高炽的继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到位,进行精密安排。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学士杨荣等人拿出惊人的智慧和胆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确保了秘不发丧的顺利进行。
杨荣与深得明成祖信任的内侍马云、朱詹基的老师金幼孜等人商议:时值夏日,路途遥远,该如何防止朱棣的遗体腐烂散发臭味而暴露秘密是重要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变故。
图片
他们最终想到一个好办法,就是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锡质软、易熔是密封性极好的金属,而且好采集)熔铸成筒状做棺,以确保密封性。
三人分工合作,马云负责收集锡器,杨荣和金幼孜则负责筹备其他丧葬事宜。
经过一番努力,棺木终于铸成。他们共同将明成祖的遗体轻轻地放入棺中,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小心翼翼,棺木内部,铺着柔软的绸缎,确保明成祖的遗体在长途运输中得以安息。
轻轻盖上棺盖,然后将棺木放在辇上。每日早晚,他们仍如往常一般,为明成祖上膳。而大军则继续朝京师进发,保持原有的行进速度,以免引起外界猜疑。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
他们的这种做法为朱高炽平稳继承皇位赢得了时间。
四、朱高炽的完美继位
杨荣在处理完朱棣的事情后,就与太监海寿火速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
图片
此时的朱高炽展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一边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一边与礼部尚书吕震议定明成祖丧礼,并加强京师的防务。
由于精锐部队都跟着朱棣北征去了,朱高炽手下守北平的兵士都是些老弱病残,为了保障京师的安全,朱高炽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泾国公陈亨之子,一直跟随朱棣多次征战,有胆气,擅长骑射,威震漠北)、阳武侯薛禄(靖难之役的急先锋,智勇兼备),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充实了京师军队,稳住了内部局面。
他又命附马都尉沐昕(西平侯沐英第五子)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
最后,他把之前被朱棣关起来的夏原吉放了出来,此人是自己的心腹,在朝中颇有威望,有了他坐镇之后,朝中局势就更加容易稳定了。
正是在朱高炽以及所有大臣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朱高煦并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公开发丧,朱高炽顺利登基。整个过程虽然惊心动魄,但结局很美好。
图片
总结:
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的做法,是杨荣等人从多方面的考虑做出的决定。
它即保持了军队稳定,又防止了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的发生,更好地保护了朱高炽的顺利继位。
对于朱棣的秘不发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朱棣作为一代帝王,征战一生,最终死在归途中,但庆幸的是他手下的臣子都是忠诚、聪明之人,不仅遵从朱棣的遗言保全了朱高炽的皇位,更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场动荡的发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