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深一度】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怎能心系百姓

(原标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 心无百姓》)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我们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间,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须臾不能分离。然而从整饬作风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纠正和防范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党必须高度重视,任何对此的漠视、放任,都是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极不负责。
图片
表象之一
心无百姓的“冷漠刻薄者”
只有心里装着百姓,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爱戴。然而有些党员干部缺乏为民服务意识,面对群众“冷脸子”,回答问题“炒冷饭”,跟进落实“冷处理”。
某些党员干部自觉高人一等,视正当维权的群众为“刁民”。有的瞧不起群众,觉得群众眼光浅、见识短,如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称群众为“刁民”,如此雷言雷语,引起群众愤怒。有的官架子很大,派头随着级别增,脾气随着头衔长,以当权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对群众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的看到群众就烦,由着自己性子对群众恶言相向,随意冲民众发火“爆粗口”。
某些党员干部工作庸懒散,视群众的事为“麻烦事”。有的不善于跟群众沟通,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面对咨询“两手一摊”、碰到难题“两眼一黑”,只会老生常谈、陈词滥调。有的不愿意跟群众沟通,安排工作微信吼吼、处理事情电话问问、了解情况表上看看。某乡镇干部向记者介绍,在一些村子走访时,经常碰到问及某户村民具体情况时,村干部就说要表格上查一查,一个村就这么大地方,可见平时多懒得见群众。有的不屑于跟群众沟通,对待上访群众经常采取“拖延战术”或“游击战术”,像避“瘟疫”一样,回避上访群众。
还有些党员干部冷漠凉薄,视群众为“包袱”。有的冷脸面对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如某地市场监督管理所窗口工作人员霸占打印机电脑的位置,拒给群众办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如此冷漠与生硬,怎能是合格的工作人员?还有的“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事却照样难办”,被人们称为“笑面官僚主义”,这类干部人前人后两副面孔,当着群众的面满口答应,背地里却不当回事,还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推脱责任。
图片
表象之二
不惜民力的“劳民伤财者”
坊间流行的一段顺口溜:“为了出政绩,一拍脑门就上亿;质量算个啥,一拍胸脯没问题;追查不着急,一拍屁股溜大吉”,形象地刻画出“三拍干部”的丑恶嘴脸。这类干部醉心于“作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使“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拍脑袋做决策,一类干部就喜欢独断专行。有的仅凭个人习惯、经验、喜好做决策,就觉得一个人的脑袋强过群众千百万颗脑袋,于是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头脑一热就做决定。有的盲目跟风,政策朝令夕改,顾头不顾尾,基层干群叫苦不迭,纯属瞎折腾。还有的盲目“画饼”、脱离实际,只见政策出台,未见群众受益,像一些地方不顾需求耗资不菲打造的APP,犹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除了浪费资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拍胸脯表决心,一类干部不顾条件硬上乱干。有的表态多、行动少,以开会代替落实,以文件代替整改,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实际却南辕北辙。有的调门高、落实差,开口闭口“大蓝图”“大计划”,但十之八九是“空对空”。还有的重形象、图虚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为了迎合上级,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惜寅吃卯粮、举债度日。如某落马干部盲目举债,投资数十亿元建设产业园,只生产了一年就宣告停产,上千名工人面临失业,真金白银的投资打了水漂。
这些干部之所以敢如此不切实际瞎干、毫无章法蛮干、随心所欲乱干,是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最后一“拍”来兜底——甩锅挪地,拍屁股走人,一切后果全由老百姓和继任者承担,而他们只要调整岗位或异地交流,往往能化险为夷、“安全着陆”。如某盲目举债发展旅游业的落马干部坦言,“反正过几年一换岗位,一拍屁股走人,后边继任者谁来接,谁承担责任,有点‘击鼓传花’的味道”。
图片
表象之三
失“信”于民的“欺世盗名者”
回顾建党百余年,每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然而有的党员干部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漠视民生、与民争利,滥用职权、谋求私利,与自己的身份格格不入,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
只考虑自己,不考虑百姓,有的党员干部“私”字当头,辜负百姓信任。有的贪图享乐,漠视群众疾苦,开公家车办私家事,群众有事求他却说“没公车坐”不愿下乡,对群众急难愁盼冷漠无视。有的吃拿卡要,违背群众意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多大好处办多大的事”,比如某干部在为群众办理低保中不仅索要“人情费”,还经常以“取消低保资格”要挟低保户“主动”给他“进贡”,可谓“鹌鹑嗉里寻豌豆”。还有的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对上虚报冒领,向财政专项资金“伸黑手”,对下隐瞒实情,截留挪用,见钱就贪、无利不沾。
光图“面子”好看,不顾“里子”实用,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挥霍群众信赖。有的拼凑材料,企图蒙混过关,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不惜召集人马“白加黑”搞材料,该补的补,该造的造,该编的编,至于工作干得咋样,则无人关心细究。有的自作聪明,企图迎合上级,“造盆景”“演剧本”“树样板”,讨了领导欢心,却冷了群众期待。有的投机取巧,企图掩耳盗铃,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彻夜突击刷标语,临时钉挂“制度牌”,“一阵风”式搞走访,无异于“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更会引起群众反感。还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一套、行动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表面上拥护上级决策,暗地里应付了事、欺上瞒下。
没有金刚钻,却揽瓷器活。有的党员干部官架子不小,能力却不大,岂能让群众有信心。有的经验不足,坐而论道多、调查研究少,面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遇到“烫手山芋”时常常心余力绌。有的疏于学习,习惯“等靠要”,坐等别人出经验,靠着领导作指示,吹牛可以、干事不成。有的简单粗暴,干工作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最终“纸上谈兵”、贻误事业发展。
图片
表象之四
敷衍群众的“推延拖沓者”
“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然而,揆诸现实,仍有党员干部面对任务左躲右闪,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少数干部能推就推,能让别人办不自己办。有的左推右挡“打太极”,一件小事在领导中转来转去,在文件上批来批去,在部门中推来推去,让企业和群众跑来跑去。有的上推下卸“踢皮球”,决策推给上级,责任甩给下级,“只考虑把球快速传出去,却不在乎球能否传到位”。还有的干部袖手旁观“撂挑子”,该说话时不说话,该站出来时往后躲,重要关头“掉链子”,还自诩“不求名利,佛系人生”。
另一类是能拖就拖,能明天办不今天办。有的为牟利益主动拖,手中有点小权就想“物尽其用”,“好处”不给到位,就拖着不办。有的能力不足被动拖,没能力解决矛盾便挂起“免战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还有的怕担责任甩手“拖”,什么“按程序办”“明天再来”“还要请示”,搞得人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弄到最后,事情被拖黄,企业被拖垮,群众被拖怕,小纠纷拖成大矛盾。
还有一类是能应付就应付,怎么省劲怎么来。有的得过且过、消极怠工,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处理问题就是“聊聊天”,回来汇报却说“嘴皮子都磨破了,但工作没做通”。有的挑挑拣拣、拈轻怕重,有利的抢着干,不利的绕着走,干工作不积极,有功劳却不放过。还有的事事以领导态度为“风向标”,对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抓落实,对领导不太关注的则选择性忽视,使得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叫苦连天。
原因分析——
他们为何心里没有群众
以上种种歪风邪气,归根结底是少数党员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淡漠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忘却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更谈不上了。
心内揣着“小九九”,唯有己无他人。现实中有少数党员干部,成天打着个人利益得失的“小算盘”,不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算盘”。只要涉及自身或是自己所处的“一亩三分地”,哪怕是蝇头小利也较真,非要争个你多我少、你高我低。古人说,“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党员干部如若工于算计、热衷追名逐利,就会缺乏博大的情怀、宽阔的胸襟,最终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失所挫,陷入汲汲营营、患得患失的境地,甚至误入歧途,滋长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
眼光盯着“上面”转,不唯实也无民。现实中有少数党员干部,机械地把“领导满意”和“群众需要”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做事奉行唯“上”是举,在他们心目中,“领导注意力”才是工作唯一焦点。他们错误地认为“群众称赞的干部未必能提拔,将上面的领导服务好了,自己的进步会加快”,于是乎讨巧媚上、见风使舵,一切以领导好恶为中心,想方设法求表扬。这种与以人民为中心相悖的立场,必然会扭曲政绩观、发展观,做事业搞建设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结果做出“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既不被领导认可,也不被群众接受。
手中掌握“招数”少,有想法没办法。现在,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但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依旧头脑空空、知识贫乏,心中无招、手中无策,在做群众工作过程中,“手里掐着政策,桌上摆着文件”,但对政策把握不够精准,在法治框架内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上缺乏手段和方法创新,不是躲着就是拖着,甚至简单粗暴地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从而加深了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隔阂。
脚上缠着“羁绊”多,迈不开跑不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存在工作点多、面广、量大的客观实际。当前基层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带来的负担,诸如过度留痕问题、APP打卡过多、迎检考核频繁等,都是困扰基层干部的具体表现。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奋战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如果被形式主义捆住手脚,不仅会消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使其难以腾出时间来听民声、解民忧,最终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施治对策——
增添为民造福思想情怀和实践动力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要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就更加需要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在内心深处树牢群众观点,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讲清为民服务的重要性。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宣传阵地,引导党员干部从心里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真情和实绩赢得百姓的认可。要持续不断在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中突出密切联系群众相关主题内容,提醒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加深群众感情。要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把群众路线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群众观念,大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要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等载体,以日常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好习惯。
注重扎根基层的“修炼课”。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要扎根基层、深入实际。要学会群众语言,多与群众“拉家常”“说土话”,在交流“贴心话”“暖心话”“真心话”中成为群众的自己人,在面对面中体会群众的安危冷暖、酸甜苦辣,真实了解群众“急什么、难什么、盼什么”,才能从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要适应群众生活,结得了“穷亲戚”,吃得了粗茶淡饭,走得了乡间土路,做得到盘腿上炕,上得了旱厕茅房,采得到“带露珠”的社情民意,在下基层接地气中修好增进群众感情这门课,厚植为民解忧的信念。
校正突出实绩的“指挥棒”。“良驹”还靠“赛马”来选,有关部门要鲜明强化实绩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做担当为民的实干家。要把为民办事受认可、服务群众有口碑的同志考出来,把能够解决实际发展难题的同志考出来,把善于化解危机挑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冲得上、挺得住、拿得下的同志考出来,把在工作艰苦、矛盾突出岗位默默奉献的干部考出来,对有实绩的干部大胆使用、优先考虑,让好干部有为又有位。选贤任能不论资排辈、不搞远近亲疏,切实防止重“务虚”轻“务实”的不良导向。
做实减负赋能的“加减法”。要在“减”上再下大气力,把责任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把手”亲自部署推动;把机制进一步健全,要构建上下联动、直达基层的工作格局,注重发挥基层在找准负担问题、评判减负效果上的主动性;把氛围进一步浓厚,常态化抓典型案例核查通报,紧盯不放督促开展整改,注重治本抓源头。做好赋能“加法”,破解“小马拉大车”等问题,以系统思维完善权责清单,让基层干部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从制度上遏制“层层甩锅”,推动更多资源下沉,为基层赋能,让基层干部更有底气,推出更多关心关爱举措,让基层干部更有干劲。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修好“基层”这门课。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我们只有真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群众挂在心上、捧在手上、背在肩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取得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
图片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2期,作者:杨巨帅 侯逸宁;此稿写作过程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石狮市,山东省沂水县、济宁市任城区,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