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为媒、沪滇相“会”,华理与云南寻甸“双向奔赴”

图片
图说:社工站开展“反校园儿童隐形欺凌绘本阅读及绘本剧表演活动”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跨越2300公里,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2012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自此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12年来,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40余次率队实地指导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召开30余次专题会研究部署定点帮扶工作,选派9名干部到寻甸县挂职锻炼,签署20余项各领域帮扶协议,陆续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和物资合计6400余万元。
基于寻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华东理工大学坚持“寻甸所需,华理所能”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调动科技、教育、校友、社会等多方资源,持续推进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治理帮扶、消费帮扶、党建联建等工作,用专业力量和人才助推寻甸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2018年9月,寻甸县成为云南省第一批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县区,并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同时也成为部属高校定点帮扶县里最早一批实现脱贫的县。
2021年,“‘赋能村镇社工、服务乡村振兴’华东理工大学县域社会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培育项目”和“民族文化引领,华理打造塘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示范点”两个项目,获得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资助,学校倾力打造的塘子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实践案例也荣获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华理—寻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站,华理—寻甸社会工作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还有用“华理”谐音命名的帮扶成果——“小花梨乐园”村广场……无不见证着华理与寻甸的深厚情谊。
图片
图说:入户调研照片
“在云南的经历让我对基层工作充满热爱,并对云南产生了归属感。我立下志向,要将所学所知践行在这片美丽的红土地上。”华理社会学院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胡玉婷说。
2022年8月,胡玉婷作为华理寻甸社会工作服务团成员,到寻甸开展为期6个月的社会工作服务。她先后参与塘子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在大坝者社区进行“风韵坝者”乡风文明建设社工服务,组织实施寻甸青少年远程学习辅导项目,策划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暨图书捐赠活动……
“通过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我获得了许多正向的反馈,也增强了我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这段经历,坚定了胡玉婷将所学所悟服务云南的决心。毕业后的她,选择再次回到云南工作,续写梦想。
无独有偶,硕士毕业后已在云南工作2年多的方韵秋有着同样的情怀。华理社会工作专业的她,曾两度赴寻甸参与社会服务:在大山里带领孩子们编排心理剧,举办课业辅导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在大坝者村带着淳朴的村民们一起进行乡村集市改造,在村长家里向老年人讲解慢性病护理知识……
图片
图说: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定期监测
“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就是要求我们在回应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协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能力,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目前的工作。”方韵秋深有感触地说。
得益于寻甸的实习实践,20余名华理社会工作专业本、研学生和1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聚焦到了寻甸这片热土。同时,以寻甸服务的实践为基础,华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上海市哲社课题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项,入选“2023年度中国专业学位主题案例”1项,累计发表相关重要科研论文和专著30余篇(部)。
图片
图说:六哨九年一贯制小学开展教师“陪伴增能”计划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华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人才的培养,通过点燃人才星星火,助推基层发展燎原势。近7年来,学校先后选派50余名相关专业学生持续在当地开展长期驻地社会工作服务;组建20余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支持团,先后为寻甸数千名各类社会工作者开展培训,对乡镇社工站开展针对性指导;建立了塘子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站、塘子街道大坝者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六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社工服务站等平台;依托学校推动建立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心和社会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基地,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人才,在乡村的舞台上施展才能。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表示,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华理相关学科特色优势,聚焦寻甸县发展现状、区位特点,积极推进教育提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精准合作,助推寻甸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昆明和寻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