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 政策调整稳妥审慎

全文2343字, 阅读约需7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支持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政策调整稳妥审慎。

02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有效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03由于框架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需要优化货币统计的“仪表盘”。

04专家表示,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提高LPR报价质量。

05此外,央行买卖国债的话题,专家分析,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中国证券报》20日刊发文章《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 政策调整稳妥审慎》。文章称,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就货币政策、利率调控机制、买卖国债等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释放了多个信号。
  业内专家表示,在政策周期错位下,我国货币政策顶住了外部政策收紧压力,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支持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政策调整稳妥审慎。我国一直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坚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既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支持,又避免“大放大收”,不会对经济金融稳健运行带来冲击。
       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有效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例如,从流动性角度看,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搭配,实现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金融总量平稳增长奠定基础;从信贷角度看,贷款投放节奏更为均衡,金融机构“开门红”冲动缓和,信贷投放“小月不小”特征明显,贷款增速在高基数上仍保持合理增长。
图片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在贷款利率方面,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持续处于历史低位。业内人士反映,5月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分别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前下降约1.6个和1.9个百分点,利率价格工具激发市场需求的作用持续较强。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退有序,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创设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以及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有针对性地支持挖掘国内需求与动能增长。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将与“五篇大文章”有效衔接,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亟需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也保持了基本稳定,相对强势。今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人民银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同时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有小幅波动,但在本轮震荡中仍相对稳健,在亚洲货币普遍贬值的背景下成为一大亮点,央行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外汇市场波动。
  此外,预期引导是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机构和专家表示,随着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取向、意图的理解更加充分,企业和居民在政策落地前,完全可能先优化预期、主动调整决策,政策时滞会减小,效果会更快体现。
       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金融数据放缓是自然的,要防止人为追求‘虚胖’。”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M2、社会融资规模、信贷总量规模已很大,但存量效率不高,在此基础上,长期保持高增速和“同比多增”是不现实的,也不匹配经济规模。近期对“资金空转”套利的规范,实际上是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
  有市场人士举例称,有两家大型企业在存款利率(3%左右)下降后,分别提前偿还了78亿元和50亿元银行贷款(利率在2.5%左右)。整治手工补息后,也有更多企业将闲置存款用于支付上下游企业货款,盘活存量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框架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需要优化货币统计的“仪表盘”。以M1统计口径为例,目前,我国M1统计口径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国外有较大不同。随着我国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普及,以及现金类理财业务的发展,有研究认为,若把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流动性很高的非存款类的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等纳入统计,4月份M1将是正增长。
  业内专家表示,应当看到,统计的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资金流向。统计和实际经济活动变化密切相关,各国货币统计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也能更加真实地将本来漏损的资金反映出来。当前我国M1同比增速下行,受多种因素影响,资金流向出现变化,但不是说“钱”就完全没了。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关于利率调控机制,业内人士表示,从近年实践看,短期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政策利率的引导效果较好,而此前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MLF利率时常与同期限市场利率走势出现一定偏差,市场可能会对此感到困惑。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验看,中央银行主要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中长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效果更好。
  “从这个角度看,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权威人士说。
  也需提高LPR报价质量,畅通货币政策传导。LPR是金融机构对最优惠客户的贷款利率。理论上,金融机构可结合资金成本、风险水平等多种因素形成对最优惠客户的贷款利率,并基于一定公式形成LPR报价。可见,LPR报价本身并不必然需要挂钩或参考MLF利率。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银行自身的LPR报价并不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最优惠客户贷款利率,这在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推动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改革前也存在类似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总体而言,未来改革方向是努力生成一个让借贷双方都觉得公平的报价,并以此作为贷款定价参考。也有研究提出,可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将类似SOFR(有担保的隔夜融资利率)等市场基准利率作为浮动贷款的利率定价基准。
  同时,要发挥利率走廊对短端利率调控作用。总体看,我国利率走廊宽度相对较大,约为245个BP,明显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业内人士认为,下阶段,随着金融总量目标淡化,价格型调控将在货币政策实施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很有必要。
  关于央行买卖国债的话题,专家分析,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机构总体保持健康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尚未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国债市场认购和投资热情颇高,一定程度上还有“资产荒”迹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为常规操作的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画等号。
  权威人士认为,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