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中国跑酷元老心脏病去世,极限运动是否为诱因?|封面深镜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周卓玥
在极限运动的舞台上,张磊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
作为北京市极限运动协会副会长,他不仅在跑酷界享有盛誉,更是在影视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国际功夫巨星甄子丹携手,张磊参与了《十月围城》《武侠》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与“包租公”元华合作的电视剧《少林寺传奇3》同样备受瞩目。不仅如此,2020年的春晚,张艺兴三天学会后空翻的话题冲上热搜,他的教练也正是张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酷跑界元老级人物,却在2024年6月12日因心脏疾病离世,年仅39岁。他的离去,不仅是极限运动界的巨大损失,也让无数热爱运动的人们叹息。
放眼体坛,年轻运动员因心血管疾病过早离世的悲剧并非个案。2022年,篮球运动员阿尔泰在比赛中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美国女排的海曼、四川男排的朱刚等身体素质出众的运动员,均因马凡氏综合征这一心血管疾病在比赛中猝死,而他们的年纪也都不过三十左右,令人扼腕。
这些看似充满健康与活力的运动精英,为何会被心脏病夺去生命?这不禁再次让人发问:运动真的与健康相悖吗?
图片
爱护心脏。图据视觉中国
极限运动是否为心脏病的诱因之一?
极限运动,以其惊险刺激著称,常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然而,这项运动是否可能成为心脏病的诱因之一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欧阳辉对此有深入的见解。
欧阳辉指出,“运动无疑会给心脏带来一定负担,但一颗健康的心脏完全有能力承受。问题在于,如果心脏存在未被发现的潜在疾病,那么在剧烈运动中,猝死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尽管从事极限运动的人群,往往在身体素质和运动协调能力上超越常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心血管疾病免疫。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正悄然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这些疾病又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渗透、侵害。即便肌肉发达、肝肾功能强健,一旦心血管系统遭受突然袭击,如冠脉梗阻或夹层动脉瘤的形成与破裂,生命便悬于一线。
图片
24岁小伙心脏骤停时,急诊安置ECMO现场。图据受访者
欧阳辉分享了他的临床经验,“我曾经抢救过一名24岁的年轻心梗病人,胸闷后到医院急诊科,心脏骤停,经过按压、ECMO、急诊冠脉支架开通血管,他才得以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欧阳辉还提到,另一种疾病——夹层动脉瘤——在平时没有表现,一旦血压飙升,血流则可能突破血管壁内膜,进入中层,螺旋型剥脱,极有可能造成猝死。只有经过急诊手术,置换即将破裂的血管才能存活。
针对热爱运动的人士,欧阳辉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感到极度疲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这可能意味着心肺功能不足以支撑当前的运动强度,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综合评估,为你提供适合的运动建议。”
运动和静止,到底谁是长寿之钥?
静养和运动究竟哪个更有利于健康长寿,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张磊的突然离世,再次点燃了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人说,生命在于沉心静气,你看乌龟多长寿!有人反驳,适量运动有益健康。同样,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着最适宜的健康长寿之道。
众多科学研究似乎倾向于运动这一方。在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任何强度的总体活力水平越高,久坐时间越短,早死的风险显著降低。哈佛大学202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也表明,即便是10多分钟的运动,同样能够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运动量与寿命的关系也并非线性,而是存在一个最佳运动量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运动量的增加可能不会带来额外的健康益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得其反。
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的指导方针。图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崇适度运动,并在其运动指南中建议: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或者75~150分钟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或二者结合,且这些身体活动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力量训练为辅。当然,世界卫生组织对运动的建议还有一些核心原则,即动比不动好,做比不做好。
成都八一骨科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李国帅也指出,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延长寿命。然而,运动的量和强度应该适中,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受伤,甚至引发一些疾病,从而对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图片
儿童在健康奔跑。图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如何把控运动的“度”?
如何把握运动的尺度,使之既能带来健康益处,又不致造成身体负担?李国帅指出,“适度”主要体现在运动的频率、强度、类型,以及个人身体状况上。
他建议,一个理想的运动计划是每周三到五次,每次持续30分钟到一小时左右。在运动的强度上,也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可以通过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来监测,一般推荐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对于成年人而言,最大心率的估算公式为220减去年龄;中老年人则以180减去年龄。运动后,若心率能在6-10分钟内恢复至接近安静心率,说明运动量适中;若超过10分钟仍未恢复,则可能意味着运动量过大。
李国帅还提倡运动类型的多样化,包括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以及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有助于全面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不同年龄段、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其适宜的运动量是不同的。例如,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应从轻度运动开始,逐步增加强度;而年轻人或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则可选择更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
在生活中,无论是极限运动员还是普通人,都应该重视运动后身体给我们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李国帅表示,运动后疲劳本身不是个坏信号,一般休息2小时左右就可以明显缓解,第二天精神良好,没有任何特殊不适,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在运动后出现反应能力下降、持续不能缓解的全身疼痛,胸闷气短、平衡感降低、头晕恶心、易感冒等状态时,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很有可能是运动过量或身体出现疾病的表现,这时候就要停止运动立刻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