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闪耀海外用中国智慧搭建合作港湾

图片
    克里比深水港码头施工现场,孔凡和属地工程师沟通施工情况。
图片
    “六一”国际儿童节,张辉和公司同事一起到当地孤儿院开展捐赠活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清晨的阳光,洒向克里比深水港,林立的集装箱在码头上熠熠生辉,在这里,喀麦隆西南部的海滨城市克里比打开了它的大门,一艘艘驶入驶出的船舶,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2018年,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港湾”)承建的克里比深水港正式开港运营,成为喀麦隆最大港口,拥有每年25万标箱和120万吨散货的吞吐量。如今,中国工程船正日夜不停地忙碌,对港口实施扩建。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出海。作为中交集团开拓海外市场的先行者,中国港湾积极参与海外港口的建设、经营,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生活水平。在这里,有这么一群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海外女职工,她们用勇敢坚毅、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奋斗精神在“一带一路”伟大实践中贡献“半边天”力量。
    改变:为非洲大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以前这里只是个小渔村,现在已经成了喀麦隆经济增长第三极。克里比深水港为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一期已经达到了设计运量,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二期工程,争取年底完工。”来自中国港湾喀麦隆项目一线的女职工孔凡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克里比深水港二期建成之后,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为当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1989年出生的孔凡毕业后就加入了中国港湾,去年10月正式外派至喀麦隆,参与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项目的商务工作。“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公司的业务又以国际工程为主,所以一直以来,我非常希望能亲眼见证一个海外工程项目在我的参与下建立并实施。”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喀麦隆,经济高度依赖海洋运输和港口贸易。最初,喀麦隆只有一个位于西南部的杜阿拉港,水深只有7米,大型货船不能靠岸,只能由小船将货物分批运送上岸,港口经常拥堵,工作效率低下,由于扩建难度大,维护费用高,所以新建一个现代化大型深水港变得尤为迫切。
    2015年,由中国港湾承建的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正式竣工,成为喀麦隆国内最大的深水港口。为帮助喀麦隆政府尽快解决项目还款来源,中国港湾联合了具有丰富集装箱货源和航线资源的法国企业,共同参与克里比深水港运营,既保证了港口的基本收益,又解决了喀麦隆政府港口运营的难题。
    “以前,不少当地人会在海边搭建小毛棚子,以摆摊售卖鱼虾为生,自从港口建好后,小毛棚子变成了连锁饭店,当地还发展起了旅游业,饭店也成了旅游打卡点。”孔凡告诉记者,克里比深水港既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家庭和孩子带来了更多欢笑和幸福。
    “港口周围许多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一些渔民也来到项目工地工作,收入远高于打鱼所得,不仅自己赚得多了,还能资助家里的兄弟姐妹,成为家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少当地孩子也能吃饱穿好,还有机会去新学校上学,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种教育活动。”孔凡高兴地说。
    在几内亚湾北岸的加纳共和国,另一位中国港湾女职工陈奕桦也见证了同样的变化。“2012年,中国港湾加纳办事处设立,主要负责在加纳的市场营销工作以及对外总协调。这些年来,小到为当地社区修建篮球场、排水管涵,平整学校操场,大到完成加纳特码港扩建项目、加纳中石化天然气项目前期测量工程等,我们在加纳看到了太多变化。”
    陈奕桦告诉记者,来到加纳工作,参与当地的发展,对她而言是一段美妙的体验,“我要多多挖掘大型项目并深耕其中,帮助当地实现加速稳定发展,从而使当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坚守:守好初心,勇担责任
    与时间赛跑,是中国港湾以色列办事处副总经理张辉在海外最难忘的回忆。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在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一架飞回中国的飞机即将启航,飞机上搭载了12名中国港湾员工。张辉告诉记者,在各方有力指导和支持下, “我们立即启动了三级应急撤离机制,整合集团和公司资源,开展紧急撤离工作,送员工们回国。”
    “当地局势不稳,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张辉说。为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他们提前搭建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沟通渠道,一旦危险事件发生,便迅速响应,与各方沟通,采取措施。“顾不上害怕和担心,每一条信息、每一个行动都连接着鲜活的生命,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时光回到2014年,张辉被派到东非区管中心担任综合部经理,在她看来,前往海外一线开展业务,对自己来说不仅是一种历练,更是为了守好那一份责任。
    初到苏丹,炎热和贫穷是张辉对这里最直观的印象:被称为“世界火炉”的苏丹气温常年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
    张辉告诉记者,她负责综合管理工作,除了人力资源、行政综合等事务,还经常到各个项目一线,了解基层诉求,以便为大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部环境艰苦,我们就要为员工提供温暖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这里工作的同时也有获得感、幸福感。”
    2019年加入中国港湾加纳办事处的陈奕桦同样从事综合工作,从为中餐厨师购买海外少见的捣蒜器、绞肉机,到为当地同事联系医疗队问诊,再到贴心为同事们准备经验纸条,她将行政工作做得细之又细,被不少同事称为“加纳一姐”。“只要同事需要,我就会出现,及时为大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最初在开展市场工作时,我经常一头雾水。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工程专业的女生来说,准备标书、与业主沟通项目,还挺困难的。”陈奕桦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开拓市场的准备,她参加了一场又一场项目会议,做好每一次会议纪要,会后认真钻研学习,从一点儿也不懂到慢慢掌握了工程专业知识,还考取了项目管理证书。
    在距加纳办事处2000多公里以外的克里比港口旁,为方便员工工作,中国港湾搭建起了临时营地,孔凡与20多名中方同事就在这里工作、生活。
    在项目上工作,孔凡需要定期去工地查看施工情况,在平均气温40摄氏度左右的夏天,为了避免因被蚊虫叮咬而得上疟疾,她经常要穿上长袖长裤,可以说是热上加热。
    “只要工作需要,我都可以克服。”孔凡说,除了酷暑,商务谈判工作也充满了挑战。“与业主的谈判比较复杂,有时不顺利,甚至会从上午十点谈到下午五六点。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不能只按照法律和合同条款谈,往往需要非常了解当地情况,更灵活、综合地处理问题。”
    “虽然我们是工程类企业,女职工占少数,但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在张辉看来,在海外常驻,会面临内外等各方面压力,最关键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中国港湾的海外女职工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高,面对困难,从不放弃、退缩,而是选择勇敢面对,把问题一一解决。”
    共赴:命运与共,奔赴未来
    “1985年4月,中国港湾在苏丹设立办事处,刚进入苏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贫穷,中国港湾当时仅仅是抱着一个简单的目的而来,就是建设工程。”张辉说,在近40年的合作过程中,苏丹与中国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从建设工程的角度上升到一种责任的高度。“苏丹和苏丹港有发展的需求,中国港湾从苏丹港的发展中分享投入的回报,这正是一种命运共同体。”
    如今,中国港湾业务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合同额超过300亿美元,全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以色列阿什杜德新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哥伦比亚地铁1号线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
    “我们希望能在一个国家扎根,而不是完成项目后就离开。克里比深水港项目是我们的明星项目,有幸参与这样的项目,我非常自豪。”孔凡告诉记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希望二期项目能保质保量完成,让大家提到中国就竖大拇指。这将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经历,将来我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妈妈参与的项目,给当地像你一样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孔凡满怀期待地说。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队伍中,在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成长的同时,为项目建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海外女职工,我要勇敢追求梦想,不断提升能力,鼓足干劲,脚踏实地,在‘一带一路’伟大实践中彰显女性担当,贡献女性力量。”陈奕桦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