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总体恢复增长,监测技术待提升

全文1366字, 阅读约需4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国家林草局表示,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总体恢复增长,栖息环境不断优化。

02专家建议研发、推广高新技术,如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03为此,我国已建立2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链条打击违法乱捕滥猎滥食、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

04此外,我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专家表示,仍需研发、推广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统一规范监测技术标准,搭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
在国家林草局今天(20日)举行的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表示,野生动物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国家重视大熊猫等旗舰物种保护,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栖息地保护建设等举措,不断强化野生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王维胜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编制印发了一系列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王维胜介绍,我国建立了2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连续多年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从加强野外巡护、清理市场及餐馆、净化网络、严格口岸监管及运输寄递查验等多个环节,全链条打击违法乱捕滥猎滥食、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有效解决了以往长期存在的滥食滥用走私野生动物等问题。
王维胜说,我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布第一批789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此外还整合设立了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等一批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实施48种重点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
图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摄影/章轲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大熊猫等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和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后,促进了东北虎、东北豹野外种群的增长,公园内数量分别从2021年该国家公园设立之初的50只、60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长至超过300头。
鸟类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生物,“环境好不好,就看鸟多少”。据2024年全国908个水鸟集群越冬区同步监测结果,共记录到越冬水鸟172种,总数量达505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王维胜告诉记者,我国切实加强与世界各国其它野生动物保护交流合作,引进我国野外灭绝的麋鹿、野马,恢复重建野外种群;先后从国外引进考拉、美洲豹、北极熊、非洲狮、欧洲野牛等数十种野生动物,丰富了我国人工繁育、科普教育等野生动物种类。同时,我国通过提供种源和技术指导,支持日本、韩国恢复重建朱鹮野外种群。
发布会上,中科院院士魏辅文介绍了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初步成果:共记录到3000余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除极少数物种外,绝大多数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威胁因素已基本掌握;较为精准地掌握了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现了部分新种、新的分布记录。
“但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难点。”魏辅文说,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种群数量调查还面临技术上的困难。目前正研发、推广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统一规范监测技术标准,搭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监测。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