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太肺部“发霉”,支气管镜介入重获呼吸自由

82岁的曾婆婆(化名)咳嗽一个多月未愈,黄脓痰伴着偶尔的咯血。近日,她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医生竟发现她的肺部“发霉”了,确诊为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一场肺部“除霉”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这位高龄患者的迫切需求,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言斌带领科室团队首次启用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成功地切除肺空洞内继发曲霉菌球,为曾婆婆解除了病痛。
据悉,该技术是四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近年来逐步发展并不断成熟,以高安全性、经济性著称。张言斌作为该技术的国内先行者,已成功将此技术应用于近千名患者,展现出显著疗效。
图片
支气管镜解开病情疑云
曾婆婆入院后,经初期抗感染治疗,咳嗽咳痰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间断咯血,显示病情复杂。
为进一步查明咯血病因,张言斌为患者实施了支气管镜检查。在聚光灯下,在患者肺部右上叶后段扩张及空洞内有了“新发现”,考虑肺空洞内曲霉菌球。“真相”浅露端倪,科室团队随即取局部组织活检及灌洗液送tNGS检查。最终,病理报告敲定了最后的诊断: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
张言斌介绍,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肺部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严重时可造成不可逆的肺结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新路径破解治疗难题
该如何给曾婆婆治疗?张言斌介绍,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外科手术切除+抗真菌治疗,二是单纯抗真菌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抗真菌治疗的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手术可能需要切除患者整个右上肺,甚至右全肺。这对于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体型瘦小的高龄曾婆婆来说,手术治疗不仅创伤大,而且在手术麻醉、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术后肺功能保留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风险。曾婆婆家属商量后,表示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单纯抗真菌治疗虽然可以阻止空洞内曲霉菌感染向外侵袭,有助于减轻炎症,但是,已形成的曲霉球并不会因药物治疗而自行消失,而且抗真菌治疗需长期用药(至少6个月或终生),治疗费用高且存在长期用药导致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的可能。
经过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张言斌提出可以采用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空洞内曲霉球+抗真菌治疗技术。该技术如同肺部的微雕艺术,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医学功底,是一种近年来逐步发展并不断成熟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属于四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安全系数较高。此前,张言斌已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成功应用于近千名患者,展现出显著疗效。
支气管镜下微雕成功“除霉”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张言斌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启用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集合麻醉科、胸外科、放射科、介入科等多个科室的力量,术前充分评估了患者的麻醉风险、出血风险及应对措施,共同为曾婆婆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图片
MDT联合会诊。
4月18日,在张言斌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海波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为曾婆婆开展第一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高清支气管镜的引导下,一根细长的导管缓缓进入患者的呼吸道,通过屏幕,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曲霉菌球的轮廓。接着,专家们利用特殊的切割工具,小心翼翼地切除病灶,每一步都精确到毫米级,力求在不伤害周围正常组织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手术。一个小时后,成功将患者空洞内大部分曲霉球清除。
图片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患者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无明显不适,也没有再出现咯血症状。鉴于其高龄且身体承受能力有限,医生建议她先居家疗养并继续服用抗真菌药物,两周后再进行后续治疗。
5月10日,曾婆婆再次入院接受第二次支气管镜下治疗,对残留的少许曲菌球进行镜下清除。最终,治疗顺利将空洞内曲菌球完全清除干净。术后四日,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咯血症状消失,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图片
患者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前,红色标记处为异物侵占的肺空洞。 
图片
患者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红色标记处为清除异物后的肺空洞。
张言斌介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是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利用高清晰度的支气管镜,搭配各种微型治疗器械,能够在不开胸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深处,进行病灶的诊断与治疗。
“相比传统外科手术,这种技术介入治疗创口小,恢复快,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同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使医生能直观看到病变位置,操作更加准确,能够即时进行活检、病灶切除、止血等多种操作,治疗效率高,适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狭窄、肺部肿瘤、感染性病灶等。”张言斌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杨凯琳 胡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