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千年风华,一个消失的节日

全文1869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古时称为夏至节,放三天假歇夏避暑。

02夏至有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表示阳气渐沉,阴气始浮。

03古人重视夏至,这天拜神祭祖,庆贺丰收,祈祷丰年。

04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中描述了夏至时的炎热天气。

05随着农耕文化式微,夏至节祭祀、夏至假期和夏至宴逐渐消失,如今只剩下夏至节气。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四时八节中,四时指四季,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古时,夏至是节气,也是节日,称为夏至节,放三天假歇夏避暑。有宋《文昌杂录》中“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为证。
图片
这着实会让现代人两眼放光,流下羡慕的泪水。
夏至这天,太阳在最高处,阳气最盛,白天最长。此时新麦入仓,多地有夏至吃面条的习俗。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白天会逐渐缩短。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属阳的鹿角开始脱落,蝉感知阴气鸣唱,属阴的药草半夏萌生。阳气渐沉,阴气始浮,朝暮时长交替,太阳高度起落,都是从夏至这天开始,它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唐代诗人权德舆在诗里解释了夏至。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职责。天上的星辰,它起起落落,永远不会停歇。人间四季,也是冷暖循环往复,春夏秋冬不知疲倦,永远在尘世行走。
寄语炎热的夏天,你可否知道,今天是夏至,阳气慢慢消褪,阴气生长,秋天已在潜伏。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权德舆《夏至日作》
诗里的一阴生,是阴气阳气的互换, 天气却不会因此变得凉爽。相反,从夏至开始,酷暑真正来到了。
夏至后,盛夏的燠热,让身在岭南的宋代诗人杨万里无处可逃。
他本想登连天观觅到阴凉,谁知从早到晚,他都被热浪追逐。
可以想见南国的闷热,诗人早上登山,傍晚下山,带着竹椅东挪西挪,一整天都没有找到清凉之地。不再摇扇子,哪是感到凉快了,是手和胳膊都困了,要歇一歇。
杨万里的诗清新风趣,他不提暑热,句句却都在抱怨暑热。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宋·杨万里《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
图片
古时,人们看重夏至,在这天拜神祭祖,庆贺丰收,祈祷又一个丰年。遥远的农耕时代,生活是缓慢的,人心是安静的,懂得顺应时令,敬畏自然,感恩丰收。
诗人范成大的诗里,还原了宋代乡村的夏至节。
人们在腰带上系了李核叩拜祖先,也祈愿堂上椿萱福寿绵长。
人们将棕丝缠在手臂,希望平安健康每天相伴。祭祀贡品摆上祭桌,样样都是时令果馔。孩子们嬉笑打闹,老人在一旁抚须相看,脸上满是慈爱笑容。
读了这首诗,让人感慨,岁月静好,莫不如此。尘世的人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就像日月星辰的升降起落,万物有归属,万物彼此相依。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宋·范成大《夏至》
到了夏至,雷阵雨增多。记得小时候,夏天每逢雷雨,外婆总会说“干净白雨邋遢雪”。雷阵雨来袭,瞬间雨雾白茫茫一片。家乡方言称雷雨为白雨,形象生动。
我那时不解,问外婆。外婆笑着解释,夏天的雨,来得急,去得快,雨过天晴,地一会就晒干了,路上干干净净。冬天的雪,下得慢,天晴消雪慢,一连几天,地上都是泥水,看着不干净。
图片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写到夏至的气候特点。雷雨蜻蜓点水般匆匆路过,东面云霞朵朵,西面疾雨骤降。
这也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江水澄碧。江边,垂柳依依。岸上的翩翩少年郎,踏歌而来。这是一场美好的邂逅,少女在心里猜测,这陌生少年的歌声,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或许俊朗少年心里也在想,这位秀丽姑娘,她低头含羞的悄悄一瞥里,是否含情呢?
天气仿佛也来应和少女的小心思,半边有晴半边无晴。诗里没有写情字,以谐音字替代,一语双关,朦胧巧妙。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写《竹枝词》的刘禹锡,写过一首夏至诗,他的好友白居易自然要赋诗唱和。
古时的夏至,要放假,要祭祀,要摆宴席,要过得隆重。
诗人白居易忆起多年前,苏州的夏至宴,菜肴精美。粽子甜糯,沁着竹叶清香。酥脆烤幼鹅,是难得的美味。
江南水乡,亭台楼榭遍布,丝竹之音萦绕,富庶清雅。这天,水乡人家都为夏至宴备了酒,舟船繁多,穿梭在水面。
记得一座城,不止是因为它的美,只因它承载着一段珍贵情谊,让人难忘。那天,白居易,刘禹锡和卢周仁,把酒言欢。丝竹清音和着舟楫划水声,曼妙活泼。
知己在岁月里离散,昔日友谊不会在时光中褪色。想来,刘禹锡和卢周仁见到这首诗,一定也会忆起那年苏州的夏至。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节选
图片
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的学生张耒,写了首夏天的诗,风格清淡隽永。夏至炎热,读这首诗,犹如一缕缕清凉舒适的风,徐徐拂过心田。
张耒笔下,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人家屋檐下,小燕子羽翼渐丰,蝴蝶扑闪着花翅膀,花丛中欢快起舞。夏天的阳光鲜亮明艳,照在墙角的蛛网上。蜘蛛慢吞吞编织它的网。
到了晚上,月光从珠帘潜入房间,撒下一片皎洁月影。诗人枕着空心竹枕,伴着村外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入眠。已是白发如雪的年纪,诗人真想做个渔夫,或是做个樵夫,在这里度过余生。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宋·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燕子觅它的食,蝴蝶跳它的舞,蜘蛛结它的网。月光洒下影子,竹枕托着夏梦,小溪流向黎明。这样的村居生活,不单诗人向往,它也是现代人梦想的消夏圣地。
农耕文化式微的今天,这样幽静安宁的村落,渐已凋敝破败。夏至节祭祀,夏至假期和夏至宴,也在岁月里消失了踪影。只留下夏至节气,它孤零零地站在盛夏最漫长的一天,遥想曾经的千年风华。
作者:童话。北方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