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十几个工作电话却被意外停机 我怎么就成“电诈”了?

全文3328字, 阅读约需10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田先生在招聘过程中因拨打多个电话被联通公司误判为诈骗号码,导致手机停机。

02联通公司要求田先生到营业厅签署承诺书才能恢复号码,但解封程序复杂且存在二次停机风险。

03事实上,遭遇类似误判停机的用户不在少数,他们对反诈系统的误判表示理解,但对复杂的解封程序表示不满。

04专家建议运营商更加精准反诈,利用大数据分析在防范诈骗和便利用户方面做有效的区隔。

05呼吁设立全国统一误判账号解封系统,利用网络支持,做到专业核验,方便用户解封。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打了十几通电话后,手机却被强制停机了。正在为招聘上火的田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比招人头疼的竟然是手机解封。
近日,负责部门招聘工作的田先生在讲述这段经历时仍非常气愤,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自己是联通用户,近期因远程面试,一个多小时内拨打了10多位应聘者的电话,随后就因“大数据识别为诈骗号码”被运营商停机了。申诉后被告知:必须本人前往营业厅签署承诺书才可以恢复号码。
图片
北青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遭遇此类“无故被认定涉诈停机”问题的用户不在少数。采访中,对于“反诈”系统的误判停机,多位用户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满的是复杂的解封程序:有的要求开多份证明,有的要求回到号码归属地进行办理,还有的什么材料都交了还要等许久。
事件:电话面试10多人后突被停机
田先生讲述,他是在上周四进行电话面试的,联系了包括广东、四川、北京、河北等多地的应聘者,在一个多小时内连续拨出10多通电话后,就被停了机。
图片
“再拨就打不出去了,提示我已经停机。同时我还收到了来自北京联通的短信,提示说我的号码存在信息安全风险,将对我的号码暂停服务”,田先生说,短信中要求他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手机卡和手机终端到联通营业厅进行二次实名认证复核。
尽管还没结束招聘,但田先生也只能立刻请假,去最近的联通营业厅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刚出门他就发现,由于手机被停机,根本没办法用网络叫车,连怎么去营业厅都成了问题。当他好不容易到达营业厅后,他提出了 “为何自己会被判定有安全问题”的质疑,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在短时间内拨打太多陌生号码,就会被系统判定“涉嫌电信诈骗”,因此会被直接停机。
办理了恢复手续后,田先生提出疑问:如果再次连续拨打陌生号码,会被再次停机吗?工作人员明确称“会的”。“我的工作就是会在短时间内向不同的号码打电话,那怎么办?”田先生无奈地发问。对方建议用“开通副卡”的方式来解决,但为什么副卡能规避这个问题,该工作人员没有给出解释。
6月19日,北青报记者以被停机机主朋友的身份咨询了北京联通客服,工作人员表示:“是存在这种误判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突然大量拨打了陌生电话,不过具体打几个电话会被停机,这个我们也不清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拨打10010或者去线下营业厅解决。”
调查:被误判停机后解封程序到底多复杂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与田先生的遭遇类似,被误判停机的用户不在少数。而且不仅是联通,其他运营商也存在类似情况。
图片
对于“反诈”系统的误判停机,大多数用户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满的是复杂的解封程序:有的要求开多份证明,有的要求回到号码归属地进行办理,还有的什么材料都交了还要等许久。
河南用户大山表示停机复核让自己费心费神:“新办一张工作号,打过一次电话,一分钟不到,说我涉嫌诈骗,直接停机”。
大山表示,两周内打过无数次客服电话,关注了公号,跑了三次营业厅,联系过办卡的工作人员,要的材料每次都不一样,说法也都不一样。为了跑这个事情,开了无犯罪证明和在职证明,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我下班别人也下班了,所以只能用上班时间去开,耽误了工作,请假还要扣钱。现在说还要找反诈中心开证明。说变就变,难道又要跑一周?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要我为这个无妄之灾跑来跑去?”
四川用户小一也对复核流程之慢表达了不满:“我现在是公司开了工作证明,反诈中心也开了证明,就是不给我解封,营业厅只说已经反馈上去了,但是就不能解封,好烦啊!”
此外,在提供了诸多材料后,还存在被二次甚至多次停机的风险,也让用户表示不解。“我的被停机两次,第一次去解封,只需要带着身份证,就解决了。第二次又停机了,我也是反复投诉,也给工信部投诉了。最后让我去线下营业厅提供了一些材料和号码,才给我解封”,广东用户倩倩称。
青海用户小顿也表示,自己就遇到了多次被停机的情况:“在外地办了一张电话卡,不久就被封号,领导打电话安排任务,我再次回拨汇报无法拨出,太尴尬了。无奈拿身份证去营业厅复机,工作人员核实了我的职业后,让我签承诺书、拍照片,过了一天就解封了。离开号码归属地后,这个电话卡不怎么用了,谁知突然又封号了,还要求去原来的营业厅实名复核,大老远的来回路费就得大几百啊,损失谁赔?”
此外,还有用户发出疑问:“虽然被停机了,但是话费一点也没少扣。如果后期发现是误判,被停机期间套餐费是不是也应该相应减免?”
如此多的误判吐槽,为何电信运营商仍“一意孤行”?有业内人士透露称,目前有关部门对电信安全问题要求较高,因此运营商为了避免出现漏网之鱼选择“一刀切”。
探讨:运营商“反诈”能否更精准?
不可否认,反诈系统在打击电信诈骗、防范百姓财产损失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应该充分肯定现有反诈系统的成绩,但运营商要更加“精准反诈”,在预防诈骗和给用户提供便利性方面尽可能做到平衡。
图片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现在诈骗对用户的伤害还是主要矛盾,一个系统要做到尽善尽美也不可能,误伤一定存在。如果误伤是普遍现象,对大量用户造成了影响,运营商有必要调整机制,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
同时,专家们也认为,运营商系统不能对号码“一刀切”、不能“懒处理”,而应该更加积极思考更为精准有效的系统。项立刚建议,电信运营商的机制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科学,包括对以往电话进行识别,把更多的信息纳入训练和分析。做到在反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普通用户的误伤。
通信专家张国斌对北青报记者表示:“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电信部门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在防范诈骗和便利用户方面做有效的区隔,而不是简单的通过通话数来做判断。例如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时间段,分析判别到底是工作通话还是诈骗,一般工作电话不会在8小时之外频繁拨出,所以,如果这个电话没有在工作之外频繁拨出,可以判断为正常通话,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误伤。”
建议:设立全国统一误判账号解封系统
图片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近几年,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有关部门与银行、电信运营商等之间建立了协同机制。有受害人报案,根据其信息找到的可能涉嫌电诈的相关银行卡都可能第一时间被暂时冻结,因该所有人涉诈,手机可能成为诈骗工具,其名下的手机号也可能第一时间被临停。“这种做法,对快速止损作用明显,但也难免波及无辜。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机制,第一时间冻结的账号可以快速解冻,被临停的手机号也可以快速解除停机恢复正常使用。如果是异地下令冻结银行卡或临停手机号,也应第一时间通知用户,并给出便利嫌疑人的解决办法,一是通过网络直接远程申诉后解封,二是嫌疑人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协助查证后,拘留疑似诈骗分子,或解封解冻误判的账号。”
 “如果因主管部门原因,长时间银行账号冻结、手机卡临停,还应该给用户一定的补偿。这样才能将对合法用户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这才是真正为用户的资金负责”,付亮表示。针对解封的便利性,项立刚也表示,设置一定的解封门槛能够对涉诈行为进行压制,否则很容易解封不利于反诈。但过于复杂,对普通用户的影响就较大。因此,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解封系统,提供网络支持,做到专业核验,又能通过网络较为方便地解封。
快评
停机“一刀切”:我们真的用好大数据了吗?
近年来,频发的电信诈骗事件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也严重破坏了金融环境,扰乱了社会稳定,电信反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
图片
公安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反诈系统发挥大作用,近五年来被骗损失金额下降近30%。五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94.5万起,全国单月立案数同比连续8个月下降,被骗损失金额下降近30%,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具体看,2021年以来,国家反诈中心累计下发指令6.6亿条,公安机关累计见面劝阻1844万人次,会同相关部门拦截诈骗电话69.9亿次、短信68.4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1800万个,紧急拦截涉案资金1.1万亿元人民币。不少用户也表示“反诈系统真的很灵,我是收到停机短信才知道自己真的是电诈被骗了”。毫无疑问,这些年的大数据反诈保护了无数消费者的利益,稳定了金融系统,也维护了社会秩序。
但随着类似田先生这种被反诈系统“误伤”案例的增多,两大突出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首先运营商仅凭拨打电话数量就给手机“判死刑”是否过于简单粗暴?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已经迈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这意味着运营商在反诈误伤这件事上如果想“有为”,是有解决之道的。尤其是大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本身就是为了更加“精准”施策,运营商应该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构建更为精准的反诈系统,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做好,而不能因噎废食,以自己目前所居的垄断地位,简单、粗暴地“懒处理”。
其次,从北青报记者的采访看,即便是被误伤,多数消费者也对反诈系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给他们带来困惑和不便的仅是被误伤后的解封流程。目前,三大运营商各自对“误伤”的解封流程并不统一,且都必须去线下营业厅才能解除。在网络及相关技术日益先进的当下,构建全国统一的“反诈误伤解封系统” ,充分利用大数据给误伤消费者提供精准核验、通过网络解封,是可行也势在必行。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余美英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