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播音艺术家走了,他的声音许多上海人都曾熟悉 | 上海会客厅

6月19日16时,著名播音艺术家、全国首批播音指导之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播音员陈醇去世,享年91岁。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多位文化界人士和市民,回忆他们与陈醇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集,从点点滴滴的追忆当中,感知这位老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图片
作为陈醇的学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回忆自己与恩师的交往:
做他的学生很幸福,可以去老师家“蹭饭”,可以翻看老师录制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的文字批注,可以“顺走”各个出版社送给老师的书,老师还时不时会手书提醒祝贺。老师知道渐渐衰老,每天背诵诗词歌赋,说可以老得慢一点儿……他的离开,也是代表播音艺术界让后辈高山仰止的一代人谢幕。
图片
秦畅还告诉记者,陈醇老师因为诵读巴金先生的散文,而和巴金先生成为了好朋友。巴金先生晚年很喜欢听陈醇老朗读他的各种篇目,尤其是那篇《怀念萧珊》,也就是巴金先生写给自己妻子的那篇散文。
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经典作品配乐朗诵系列(第二辑),记者注意到,在第二辑当中,巴金的《海上的日出》CD就是由陈醇朗诵的,这张CD包括了《繁星》《海上的日出》《星》等7部作品。
2017年9月23日,巴金故居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了“生活是多么芬芳——2017·中国现代作家诗文朗读会”,朗读会特邀陈醇、任广智、梁波罗、刘安古、刘家祯、孙渝烽、过传忠、蔡金萍、陈燕华等知名朗诵艺术家。
当天晚上,陈醇朗诵了巴金《愿化泥土》。《愿化泥土》表达了暮年巴金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的爱。作为朗读会的压轴表演,这篇作品由巴金先生的老友陈醇诠释,另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图片
诗人、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刘业雄,他曾经参与上海电视台节目策划、撰稿。据他回忆,1996年11月份,他应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所邀,编导一部电视宣传片。片子以一位老者的画外音独白为线索展开,故需要一位老人声音。刘业雄很喜欢陈醇的声音,高中时就听过陈醇播诵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当时,刘业雄提议请陈醇来担当,制片人就去联系。
但我有点担心,因为我这部片子只有10分钟,活太小,酬劳也不会高,怕陈老师不愿接受。所以又准备了一份候补名单,其中有上译厂的杨文元,就是为《英俊少年》里的外公配音的那位。谁知道,陈老师一口答应,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提前一个星期把剧本给他,他要仔细准备。
我一下呆住了,因为我之前遇到过不少来配解说的。有的还算比较好的,听我提出要求后再看剧本,配好后,根据我的意见,补录几段不够理想的;也有的纯粹来应付一下的,要再补录,脸色就难看了;还有的人,根本不听要求,事先看也不看,拿起本子就开录了。等最后一句录完,拿了钱就走,弄得大家为修补几个字音而费尽全力。
陈醇提出的这个“条件”,令刘业雄和大家都感动不已。
这是极其难得的一股清流啊!我们如约提早把本子送过去。录制那天,陈老师很早就到了,听了大家提的要求后,就要看编辑好的画面,看了好几遍。后来就静静地坐在一边,再看本子。许久,才说“可以录了。”由于他准备充分,一气呵成,大家从心底里佩服。但陈老师却说,有几个地方必须重录。
后来,陈醇担任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专家和顾问,刘业雄的二首诗被学校选为朗读教材。据刘业雄回忆:“在一次学校汇报演出时,我也在现场,遇到了陈醇老师,他已经很瘦了,步态也不利索。我介绍了自己,提及那次录制电视片的往事,因为时隔多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还是很热忱。那天他还亲自上台,领诵了几句。陈老师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图片
得悉陈醇去世,让沪上漫画家、退休教师罗志华回想起四十年前自己与陈醇老师的一面之缘。那一年夏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要招聘播音员,罗志华从小爱听广播,也想去试试。等赶到招聘现场,只见应聘的人已经拍起了长龙,差不多要把办公大楼花园围成一圈了,而每次进去面试的人不多。当时心急的罗志华和十几个人就挤在大门口,看人家一批又一批人进进出出:
忽然从里面走出一位中年人,他高高的个子,身穿蓝色中山装,瘦削的脸庞,两眼炯炯有神。他抬眼望了望长长的队伍,突然,他把目光投向我们几个聚在大门口的人,“你,你,还有你,你们几个跟我来!” 我们几个人就跟着他进了大门。
我马上意识到,这位高个子老师不是别人,正是陈醇老师。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他,但是他一开口我就听出来了,那收音机里听过无数遍的声音,富有磁性,那么亲切,那么纯正。  
面试就在花园里的石桌前进行,陈醇老师和我们逐一交谈,还问了个人籍贯,曾经生活的城市以及工作经历等等。他仔细倾听每一个人的叙说,然后做出他的评判。他给我的评价是:“你在吴方言的语言环境生长,对于使用普通话开展工作是不利的。”
图片
虽然没有能成为播音员,但罗志华并没有为此感到遗憾:“那时候,看着陈醇老师和蔼的眼神,我并没有感到失落,毕竟播音员要千里挑一。我能被陈醇老师点中并亲自面试,已属难得。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十年,但是陈醇老师那和蔼的眼神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故事家、曲艺家葛明铭十多年前曾担任过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据他回忆,陈醇非常关心民间文艺工作:
有一年春节前夕,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召开年会,我在会场里看到了陈醇,他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在剝桔子,我以为是民间文艺协会邀请他来表演节目的,我问他:“陈老师,今天表演什么节目?”陈醇说:“不表演。”我一楞,他又说:“我是民协会员,就是来开会的。”我又一楞,不过马上明白过来了,陈醇老师在广播中讲了很多故事,而故事正是民间文艺重要的内容,没想到我和陈醇老师不但是广播电台的同事,还是民间文艺协会的会友。陈老师旁边正好有一个空座位,我便坐下和他聊了起来,他说:“听说你在群艺馆那里主持一个故事汇,听众多吗?”
葛明铭向陈醇介绍了一些情况。一年之后,葛明铭担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在会员名册当中果然看到了陈醇的名字。
据苏州评话演员朱庆涛回忆,当年为了学习用普通话说苏州评话,他曾经登门向陈醇老师求教。“在金陵路楼上,他告诉我语言艺术表达的要领,至今仍历历在目。祝愿陈醇老师一路走好!”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6月19日晚上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去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陈醇老师跟张芝老师在时隔数十年后再度联袂“播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各位听众,下午好,今天是4月22日星期六,农历三月初三。我是张芝。
我是陈醇。今天的主要内容有——张芝和陈醇在现场。
在视频当中,当陈醇老师念完最后这句播报词之后,现场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市民陆女士在听完视频之后留言:“陈醇老师的声音保持太好了。”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