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如其来的烦恼:微塑料也会导致脱发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 王海英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近年来,脱发困扰了无数人。《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已超2.5亿人,且30岁前开始脱发的比例高达84%,比上一代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针对脱发的病因,此前已有不少说法,6月19日,中山大学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际环境》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一个新病因:微塑料。
图片
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在自然界尤其是水域中普遍存在,极易通过食物链被人类摄入体内。上述研究关注的是微塑料中的聚苯乙烯成分。研究者在实验中观察到,聚苯乙烯能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并抑制抗氧化相关蛋白的活性,导致毛囊细胞的连接受损,最终造成毛发生长延迟、脱发。如果将正常毛囊视为湿润、有养分的“土地”,将毛发视为“植物”,那聚苯乙烯能让“土地”干旱、龟裂、贫瘠,“植物”便无法扎根。并且,紫外线辐射还能引起聚苯乙烯的老化,进而诱导更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加剧毛囊损伤。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王海英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的记者,正常情况下,人约有10万根头发,每天会有100根左右头发脱落,也会有约100根生长出来,让整体发量保持动态平衡。倘若脱落的长期多于新生的,或头发越来越细、越来越软,就是病理性脱发。脱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因素、高辣高脂饮食、过度减肥、熬夜、精神紧张、产后激素异常、化学接触等,“微塑料”就属于化学接触。王海英认为,上述研究者从实验层面证明了微塑料对毛囊的伤害性,若要应用到临床,仍需更明确的人群研究证据,如对比接触微塑料多的人群和接触微塑料少的人群的脱发几率等。
图片
“但该研究仍为我们提了个醒,要关注微塑料给人体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微塑料摄入,包括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少用塑料容器盛放高温食物等。”王海英称,防脱还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规律生活,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或情绪紧张;定期运动,避免久坐;科学洗发,顺着一个方向涂抹洗发水、避免护发素接触头皮、避免经常烫染和牵拉头发等。此外,适当按摩头皮可促进血液循环,对防脱也有一定效果。
对于已有脱发问题的人群,王海英认为不必过度焦虑,只要科学应对,就有希望找回一头秀发。建议在出现脱发时尽早就医,医生会通过牵拉试验、内分泌检查、营养代谢检查等找出脱发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治疗。“当前治疗手段很丰富,外用的药有米诺地尔,口服的有男士用的非那雄胺、女士用的螺内酯片等。”王海英介绍,如果外用、口服治疗效果都不好,还可以考虑植发等方法。▲
责编:邓玉
主编::徐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