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广东饮料厂旧址:广州人熟悉的“广氏菠萝啤”诞生于此……

“原创品牌·源于1934”,提起“广氏菠萝啤”,大概没有广州人不知道的。但是,“广氏菠萝啤”易拉罐罐体上方那一行小小的红色文字背后有何缘由,或许就很少有人说得清了。
若要一探“广氏菠萝啤”诞生的究竟,人们可以去到如今位于荔湾区西增路63号的广东饮料厂旧址。这个现在名为“原创元素创意园”的地方,就是20世纪30年代兴建的专门从事啤酒、汽水生产的省营企业,当时是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后来又成为中国第一个果味啤酒品牌——广氏菠萝啤的诞生地。2008年,厂区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2月,广东饮料厂旧址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名列16处工业遗产之一。如今园区里现存的啤酒生产主要厂房和设备,是广州成为我国发达的轻工业城市的最佳实物见证。
艰难创业:从市民反应冷淡到占据岭南市场
广东饮料厂旧址园区大门入口处,有一方花岗石材质的石碑尤为显眼。上刻字样,“广东饮料厂奠基、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林云陔,何启澧”。站在这块石碑前闭上双眼,时光隧道就此“开启”。
当把时针拨回百年前,根据《广州沧桑录(1911-1949)》记载,20世纪20年代以前,广州的工厂、作坊基本是散落于老城区内,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在老城区周围逐步开设了一些工厂。1930年,全市有工厂109家。1932年,主政广东的陈济棠颁布了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首谋工业之振兴”,明确规定“三年计划系以经济为重心”。一方面,鼓励扶助社会兴办各式新式工业,另一方面由政府举办规模和投资较大,民间不易集中资本与人才经营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图片
当时新兴的工厂相对集中在西村工业区(今荔湾区内)和河南工业区(今海珠区内)。工厂的筹建、原材料采购、产品推销等,都直接由广东省建设厅统一经营和管理。饮料厂奠基石上的林云陔是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何启澧是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在建设厅长任内,何启澧协助陈济棠在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也是在1930年,英商屈臣氏有限公司在广州设立广州大药房兼营汽水生意,这是广州最早的汽水制造商。文史学者霍安治在《广东饮料厂往事》中写道:早年的汽水是贵族食品,1樽汽水相当于两顿饱餐或13个叉烧包,价格惊人,只有沙面租界的高档餐馆与舞厅才卖汽水。
陈济棠的施政计划为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带来了较为繁荣的经济,也让市民逐渐有能力消费起冰镇的西式冷饮。眼看着冰镇的西式冷饮成为广东人炎炎夏日的必需品,市场却被外商占据。当局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冷饮潜力无穷,势将形成庞大产业,符合“市场畅销,进口量大,目前本省有条件生产”等三大要件。陈济棠当机立断拨出巨款,火速筹建广东饮料厂,与洋人争夺市场。1934年,广东饮料厂在西村工业区创建,主要生产设备从捷克进口,设计能力年产啤酒1088吨,在当时可谓全国最先进,为华南第一家啤酒厂,以生产啤酒、汽水为主。
1936年,“五羊牌啤酒”与“五羊牌汽水”先后上市,但市场反应冷淡。有在广东饮料厂任职的分析道,老百姓仍把啤酒当酒喝,并没有以冰啤酒取代汽水的意识,“广东各地啤酒市场狭小,嗜酒的人认为啤酒淡而无味,不如白酒那样带刺激性,而且它的价格又不便宜,一般极少饮用啤酒。”
图片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广东饮料厂被日军接管,生产“太阳啤”。日军还从日本运来生产设备建了一个汽水车间,月产汽水4万瓶全供军需。
按照霍安治的文章,1945年9月广州受降,新任省主席罗卓英将残存的省营企业合组为“广东实业公司”,并挑出5个能迅速复工的工厂作为整建重点,其中包括了广东饮料厂与西堤制冰厂。广东饮料厂在原料、机件与人员到位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重新运作。此时屈臣氏尚未恢复元气,岭南市场真空,广东饮料厂占得先机:“啤酒每月可产4万支,全年产量48万支。汽水每月可产5万余支,全年产量180万支”。遇到旺季,加雇工人,啤酒月产量可提高一倍到8万支,汽水更能月产30万支以上。
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模仿外国人喝冰啤酒解暑,五羊牌啤酒迎来春暖花开,在如雨后春笋般的饮冰室内占据了市场。随后,五羊牌汽水也随之风生水起。广东饮料厂收复岭南市场的同时,也激起了民间饮料厂的士气,为私人企业留下充裕的发展空间,广东汽水工业顺势勃兴,其中就有著名的亚洲汽水。
恢复生产:开拓了广州第一代饮料市场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广东饮料厂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1950年恢复啤酒和汽水生产,后又增加了白酒、果酒(荔枝酒、菠萝酒、广柑酒等)的生产,汽水品种也大为丰富,有橙汁汽水、沙示、白柠、盐汽水等。另外,饮料厂生产红星啤、松涛啤、百乐啤等畅销一时。有回忆文章称,这一时期广东饮料厂的产品开拓了广州第一代饮料市场。
|“五羊牌啤酒誉满海外”
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和啤酒花,大麦芽可治积食不消,啤酒花利尿健胃,由于炎热的南方最适合以啤酒解暑,广东人把啤酒称为“番鬼佬凉茶”。19世纪,中国还没有啤酒生产。清末民初后,啤酒逐渐在沿海大城市流行,但那时都是从国外进口。因此,广东饮料厂最初的成立就从捷克进口了啤酒生产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由于受到当时购买力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啤酒的消费面较窄,整个广东仅有广东饮料厂的1个年产2000吨啤酒的车间。
图片
1957年,中国新闻社广州消息称“五羊牌啤酒誉满海外”:广东饮料厂出产的五羊牌啤酒,远销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北婆罗洲等地,受到顾客的欢迎。许多顾客赞扬五羊牌啤酒的特点是:色泽澄明如琥珀,饮后许久,槐花的甘味仍然余香脉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饮料厂的主要原料都依靠外国进口,大麦来自美国,槐花来自德国。当时还认为非采用外国原料制不出好啤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饮料厂的职工们打破了这种迷信,全部用国产原料制造啤酒。1965年,广东饮料厂根据消费者的建议,还生产了一种小瓶装的啤酒,每瓶售价二角,容量适合一个人饮用,在幸福园、穗香园等十多家商店试销。
|汽水“价廉物美”远销各地
原来为了适应人民对饮料的需要,当时广东饮料厂职工经过不断研究改进技术,逐步提高了汽水质量,降低了成本。该厂按照“价廉物美”的要求,根据各地工厂的先进经验,在研究提高汽水质量和降低成本上做了很大努力。如在1953年年底进行多次研究,采用华南特产鲜橙试制橙汁原料,试验结果发现自制橙汁原料较好,味道鲜美,成本亦低,并替国家节约大批外汇。1954年以来,继续研究改变部分原料的配用方法,并改善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部分原料如硫酸、苏打粉等的消耗都比去年有了降低,从而使各种汽水成本平均较计划降低,不仅为国家积累了更多的资金,且使各种汽水的销售价格也随之降低,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
图片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广东饮料厂还添购了各种机器设备;如为了保持汽水有足够的碳酸气,新装制冷机氨管数百尺,新铸碳酸气发生器两部,冷水箱二个,这样使冷水温度能经常维持在摄氏四度至八度之间,碳酸气压力维持一百磅左右。同时,在车间也初步健全了技术操作、原材料验收、产品检验、卫生守则等各种管理制度。如建立了严密质量检验制度后,采用每一小时检查一次的办法,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产品质量提高有了保证。
因此,广东饮料厂的产品因成本低、质量好能远销海南岛、西安、福建、广西各地。后续还增加生产富有麦芽糖、蛋白质等成分,装瓶经过高温消毒、可长期储藏,适应气候较炎热地区人民需要的香槟汽水,以及出产厂矿部门工人在高温车间工作时需用的咸梳打汽水。
1960年1月,广东饮料厂试制成功的汽水、果酒新品种,大量投入生产。当时的报道称,“今年,广东饮料厂将生产更多的汽水、果酒,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汽水方面,现已试制成功的有香浓牛奶味道、提神醒脑的咖啡汽水,顺气凉喉的薄荷汽水和杏仁汽水、杨梅汽水等。该厂计划今年要生产十七种汽水新品种,产量将比去年大大增加。果酒方面,现已试制成功的有清甜香醇的蔗汁酒和‘俄得克’酒,今年计划增加生产五个新品种。”
|白酒产量节节登高
为了节约酿酒用粮、提高淀粉利用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利用杂粮和野生代用原料酿酒。在广东,发展代用品酿酒成为酿酒工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
1954年4月4日,当日的《广州日报》报道称,广东饮料厂一向采用大米为原料、用固体酦酵的方法酿制白酒。这样,每年要耗用大量大米。当时的职工明确了节约粮食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必须扩大酿酒原料品种,设法改用杂粮或果类来酿酒,便先利用原有设备进行试用杂粮酿酒,但由于原有机器设备和操作方法的限制,又缺乏经验,出酒率低,所以不能大量采用杂粮酿酒。后来,饮料厂分别派出干部参观了上海、青岛等地国营酒厂酿酒的设备与方法,再根据苏联酿酒设备标准,经过八十多次试验,初步试验成功。
华南农村出产杂粮种类很多,产量丰富,大量采用杂粮酿酒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替国家节约大米具有重要意义。以饮料厂全年耗用大米计算,每年就可替国家节约大米三百多万斤;而且杂粮成本低,出酒率高,如以该厂去年所用大米原料数量,用同样数量的生晒番薯原料去代替,每年可增产九十万斤白酒,即每年可增加国家收入四十多亿元,另外还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六亿元左右。
图片
1954年,广东饮料厂扩建白酒车间工程开始动工,其中机器设备工程于八月初施工,土木建筑工程于九月二日动工。全部扩建工程投资总额达六十多亿元,扩建后的白酒车间是一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的现代化制酒车间,不少机器设备都是新式的。同时,工人的劳动条件也将大大改善,过去笨重的体力劳动改为机器操作。
1955年,广东饮料厂还开展了大规模土茯苓(野生植物)酿酒试验。1956年,土茯苓酒在北京全国日用工业产品展览会展出时,被大会评定质量为“色泽透明,味正常,微辣,稍麻舌,为代用品酒中较好者。”
1958年,广东饮料厂继续扩建,白酒车间扩建的新锅炉投入生产后,可以保证蒸汽的供应,使白酒原料的蒸煮时间由原来平均每班4小时缩短至3.5小时,按两个锅炉计算,每天可增煮三次,从而使白酒年产量从4,800吨提高至7,000吨。
老厂新颜:改革开放春风催生“广氏菠萝啤”
1968年广东饮料厂改组成为广州饮料总厂,实行产品归口管理。到1975年5月,为了体现广州生产制造的特色,广州饮料总厂改名为广州啤酒厂,并进行技术改造,啤酒年产能力扩大到6000吨,1979年产品突破万吨关。
20世纪80年代,广州啤酒厂率先引进锥形大罐发酵工艺,啤酒产量达到12万吨之多,成为南方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1986年10月的《广州日报》记载了“广啤老厂展新颜”的变化: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我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对啤酒需求量大增,市场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为发展生产,适应城乡市场需求,1982年以来,广州啤酒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先后引进世界著名的丹麦啤酒酿造工艺技术;引进丹麦、联邦德国、英国、美国、荷兰的水处理、糖化、发酵、过滤、灌装包装线和回收二氧化碳、污水处理等全套设备,使啤酒产量大幅度增加,1986年的啤酒产量达八万五千吨。先进的酿造工艺技术,现代的生产设备,让广州啤酒厂在80年代迈进了世界的先进行列。在1985-1987年间,广州啤酒厂向全国各地20多家啤酒厂传授先进的啤酒生产工艺,经过全面技术培训后,这些啤酒厂的产品质量突飞猛进,获得省级好评,有些产品还出口国外。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广州啤酒厂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市场疲软、消费力下降、竞争激烈,人们的消费选择日渐多样化;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销路不畅,利润显著下降。1991年,广州啤酒厂与世界著名品牌——生力啤酒强强联手,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啤酒企业——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力啤、双喜啤、广氏菠萝啤和广氏鲜啤成了明星产品,给一代代广州人留下了“冰爽”的记忆。尤其是广氏生啤的诞生,成为广州市第二代饮料市场的主要商品,也开创了广州人喝生啤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广州啤酒厂生产的产品获得市级奖项9个、省级奖项13个、国家及行业级奖项12个、国际级奖项5个。
图片
1998-2003年,双喜啤酒先后获得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的银奖和铜奖。作为国内首创的果汁啤酒,“广氏菠萝啤,一家大细都啱饮”响遍羊城的大街小巷。广氏菠萝啤也在1998-2003年连续几年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的金奖。由于连续三届获得金奖,因此在2003年被授予“国际优质大奖”。2002年,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参加展销活动时,广氏菠萝啤将果汁饮料与啤酒酿造工艺结合的特色受到市场欢迎。
除与生力公司合资外,广州啤酒厂还先后参与了合资经营广州美特容器公司、广州太平洋马口铁有限公司、广州荣鑫容器有限公司等企业。1996年-1998年期间,广啤还成功兼并了广州市糖业公司、广州市珠江容器厂、广州市珠江五金厂,向着综合性发展方向迈出坚实的脚步。
旧址新生:原创设计基地里“麦香”弥漫
2006年,广州啤酒厂停止了在西增路厂区的生产。2008年,厂区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广州市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改造厂区。2011年,“原创元素创意园”正式挂牌。记者在现场走访了解到,由于靠近商圈,现在园区吸引了很多服装企业进驻,成了广州知名的服装、鞋帽、皮具、建筑设计及时尚创意的原创设计基地,也成了创新创业和工业历史遗存、文物保护利用的案例之一。
图片
由广东饮料厂旧址改造而来的原创元素创意园,是文物、历史建筑、古树“三料”齐全的创意园。其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位于江边,红砖墙、坡屋顶的啤酒车间被称为“捷克楼”。因为广东饮料厂最初的厂房设计、机器设备采购均由当时的捷克“斯可达”公司承包,由捷克技术人员指导安装、管理。现在捷克楼的内部已被切割成现代办公室的隔间,但从外面看,高大的车间、简洁的线条,别具一格的建筑依然引人注目。
“捷克楼”对面的麦仓,是园区的另一处地标,也是园区的制高点。38米高的麦仓,静静坐落在珠江支流增埗河岸边,四壁白墙,两排高窗,12个混凝土圆筒仓顶上有一个58米×7.5米的长盒子空间。据介绍,麦仓建于20世纪60年代,麦子通过水路运至岸边,自下而上输送到顶层储存,由地面的方形洞口泻入筒仓,取用时从下面打开即可。
此外,园区里,面向小广场的黄皮楼被称为“竹筋楼”,始建于大炼钢时期,那时钢材紧张,部分钢筋采用了竹筋代替,第一瓶广氏菠萝啤就是在“竹筋楼”生产的。园区现在依然保留着啤酒加工的设备,金属罐排成一列,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阵阵浓郁麦香。
人物故事:
眼睛看不清也能分辨木缸是否干净的工程师林鼎铭
如今的园区里,每个路名都和当年广东饮料厂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五条纵向道路以“广啤一街至五街”命名,还有启澧路、鼎铭路。鼎铭路得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饮料厂最后一任厂长林鼎铭。1956年6月,《广州日报》报道了林鼎铭为人民酿制果木美酒的事迹。
广东饮料厂的职工们都很熟悉工程师林鼎铭,他是一个有28年酿酒经验、身体壮健、但已头发斑白了的人。由于过度的思虑和疾病,本来视力就已很差,后来眼病更加厉害了。这种不幸给他的精神上带来很大的苦恼,也增加不少工作上的困难,但这些困难阻挡不住他前进。几年来,他每天都要借着其他工人的带引,在车间各工序来回跑上几次,反复询问各部门的生产情况。为了防止出废品,他不仅经常向工人解释在制酒过程中要保持清洁,以免引起酒类变酸,而且还亲自进行生产准备工作的检查。眼睛看不清楚了,他就用手来摸、用舌头来尝,凭他的经验可以感觉得出盛酒的木缸是否洗净。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清早、深夜,只要是酿酒关键性过程,他总是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厂里领导同志怕他太劳累,屡次劝他回家,但他只是说:“没关系,我反正在家里也待不住。”
图片
从1950年起,林鼎铭就注意到利用华南丰产的水果制酒的问题。当时,车间主任蔡全同志试制少量香蕉酒成功的事实,更鼓舞了他试制果木酒的决心。于是他就在曹鸿就工程师的紧密配合下,与全厂技术人员、工人一同研究荔枝、香蕉、菠萝、柑、木瓜等酒类的试制。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提出节约主粮后,广东饮料厂也提出用什粮代替主粮制酒的要求。林鼎铭更加下定决心:“果木酒不但味好有益,可以节省主粮,而且还能运销国外,争取外汇,为了支援祖国建设和满足人民需要,我们必须酿造出更多、更美的果木酒。”
1954年末,厂里决定用甘蔗制霖酒,技术问题解决了,各项生产准备也已妥当,但却忽然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蔗汁由产地顺德运回广州非常困难,如果用密闭式发酵,则时间和设备不许可,如果露天放着运回来呢?又怕蔗汁会变酸影响质量。当时全厂十分焦急,一连召开几次会议来讨论,大家纷纷提出试验“露天发酵法”的要求,这个繁重的任务,就落在他的肩上。经过日夜反复思考,凭着理论知识和经验,终于试验成功了“露天发酵法”,霖酒的酿制工作也按期顺利进行。经过一年多的陈酿制成了色泽澄清,味道香醇的美酒。1957年,由他带头研究的五羊牌冧酒迎来上市。
1955年的春天,厂里临河的桑树结满了桑枣,小伙子们没事都跑去摘几颗尝尝。副厂长见到桑枣,想起酿酒的事,就小心地捡了几颗带回办公室,刚巧几个技术人员都在那里,大家闹哄哄地闹起来,副厂长提议说:“桑枣这么甜,是否可以酿酒?”林鼎铭尝了一颗,觉得糖分很高,也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当天就把全部桑枣摘下来压榨,桑枣酒的试制就这样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经过八九个月的努力,桑枣酒试制成功。它的化学成分、颜色、香味,类似红葡萄酒,可与外国樱桃酒相媲美。
在林鼎铭和全厂工人的努力下,广东饮料厂试制出7种果木酒,能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投入生产。1957年,这些果木酒正式问世。其中,原汁广柑酒、荔枝酒、菠萝酒是采用华南特产鲜果——潮州柑、荔枝、菠萝,经除皮榨汁,陈酿一年半至二年而成的,它的酒度在18度到20度之间,其味醇和芬香,并具有原来鲜果的风味。这三种酒除供应本市市场需要外,还在当时远销东欧等地。
为了他的贡献,人们将评选他为1955年市级先进生产者,他也在1956年年初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图片
【遗产名片】 广东饮料厂旧址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增路63号广州啤酒厂内
• 历史沿革
广东饮料厂始建于 1934年,1937年正式投入生产,厂址设在广州,是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广州饮料厂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
1950年恢复啤酒和汽水生产,后又增加白酒生产。1968年广东饮料厂改组成为广州饮料总厂,到1975年5月,为了体现广州生产制造的特色,将广州饮料总厂改名为广州啤酒厂。1975年改称广州啤酒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生产啤酒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企业之一。该厂生产的各种啤酒名闻遐迩,其中广州啤酒尤为著称。1991年广州啤酒厂与世界著名品牌——生力啤酒强强联手,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啤酒企业——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
2006年,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广州啤酒厂停止了在西增路厂区的生产。2011年,“原创元素创意园”正式挂牌。
• 价值特色
历史价值: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中国第一个果味啤酒品牌—一广氏菠萝啤的诞生地。
科技价值:现存的啤酒生产主要厂房和设备,是广州成为我国发达的轻工业城市的最佳实物见证。
社会价值:经历了广州饮料生产发展历程。生产了中国第一个果味啤酒品牌广氏菠萝啤。自主开展活化利用,改造为原创元素创意园,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艺术价值:三栋办公楼都采用以绿琉璃瓦盖成的歇山式屋顶,外墙为红砖墙,以混凝土筑成,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了包括十二个混凝土圆筒仓的麦仓体现了啤酒生产建筑物的特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