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两年后,生活教会了我什么

父亲节来临的日子,很多人给自己的父亲送去祝福,我却永远失去了这种权利。
我父亲是在2022年2月去世的。他走得很突然,离开的方式也显得很不“光彩”:车祸。那血淋淋的一幕曾在我脑海中数度回溯。当我从济南赶回到停尸间的时候,他正静静地躺在冷柜里。我真的不愿相信这一切,但现实如此。事情发生得突然,几乎让人毫无招架之力。在之后的几天,时间几乎裹挟着我们往前走,去面对那些最无奈、最心碎的时刻:父亲火化。我目送他进火化室,后又亲自为他挑选骨灰盒。火化场里到处弥漫着伤感,尸体一具又一具等候火化。等装殓完毕,灵车载着我和它驶向墓地。一路上,我的情感已经完全麻木。夜晚,经历精神摧残的母亲,早已睡去。屋子里空荡荡的,只留下一边写一边流泪的我。
“需要时间。”“照顾好家人。”“承担起责任。”这是那段时间我收到最多的关怀。在他离世后,看似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琐碎,却总是能击垮我们。
母亲崩溃的时候,嘴里就会念叨着:“要是你爸在,就不会这个样子。”我听了,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有些事情,无人诉说,只能诉诸笔端,“哭”成了高频词汇。一切都变了。母亲那些灿烂的笑容不见了,脸上遍布着深刻的皱纹,头上肆意生长着白发。父亲离开之后,家里频出“问题”:他下葬的次日,家里暖气片坏了,流出来的水在屋子里汇聚成了涓涓细流,母亲一边擦一边哭;他生前爱竹,青翠的竹子,一度成为他整日欣赏的美景,但竹子很快被邻居以“影响房屋安全”为由砍掉,场面一片狼藉;母亲去河边冲洗拖把,一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胳膊受伤,疼痛夹杂着委屈,怎么安慰也不起作用……尽管都是若干偶然的事件,甚至在既往的岁月中,这些都掀不起多大的涟漪。可在母亲看来,这就是“命不好”,是“霉运”。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这个节日,显得尤为突出。本是合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家里却显得很平静。那些看似很平常的画面,在我们家却成为了一种奢侈。除夕夜,我们尽量保持沉默,生怕悲伤的情绪感染到彼此。2023年新年,是父亲离开后我们度过的第一个新年。除夕夜里,窗外鞭炮齐鸣。母亲却一言不发。操持了大半天的母亲,长叹一口气,便睡过去。这一幕,我永生难忘。
分离伊始,难过和崩溃是常有的事。时间会慢慢稀释一些悲伤。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我逐渐习惯他不在的日子。我知道,命运猝然推倒了那面墙,时间和经历帮助我一点一点建立更加坚固的墙。我本不该这样,但命运既置于我这样的境地,我又该怎样呢?“对于父亲,只有思念了。”有相似经历的好友曾如此对我倾诉那一天,“父亲骑着摩托送我去火车站,半途发生车祸,那时候我刚到济南,立刻就买票回去,他在医院抢救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咽了气。”人生充满戏剧性,真实的疼痛永远难以磨灭。
父亲在我生活中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只是偶然间的一些触动,或者看到一个很像他的人,尝到一道菜,看到他的笔记,朋友圈看到他曾经留下的评论,那本该平静的内心,往往在片刻间就有悲怆生出,眼泪也跟着流了出来。我的生命历程,在经历父亲的死亡中得到了某种升华。也许经历亲人的离世,会帮助如我一般的人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他走的那一年,58岁。按理说,今年就该退休了。我们曾经的一些约定再也没办法实现。我在想,人生路上,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行囊,不管喜悲,只能一路向前。
(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元建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