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鑫:搬开“绊脚石”,中美探月合作空间广阔

日前,嫦娥六号探测器已在月背成功完成月球样品采集,如今已在“出差”的返程途中,预计25日降落,一系列进展得到多国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纳尔逊也一改此前态度,对中方表示祝贺,并称美中之间在包括火星探测等领域开展了良好合作,双方有许多消除冲突、进行合作的机会,对同中国增加太空对话与合作表示欢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都将航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部署。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从中国发射火箭送美国卫星上天的商业卫星发射合作,到联合组建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航天合作工作组,再到形成中美政府间民用航天对话机制,几十年间中美航天合作经历了多个阶段。两国主管部门还曾应美方要求,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保障双方火星探测任务长期顺利运行。总体上看,中美两国在民用航天、商业航天和科研领域合作一度保持了相当高的热度。
然而,受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影响,美国政界对中国航天抱持回避甚至封锁和敌对的态度,让中美航天合作处处受到掣肘。1999年,在《考克斯报告》中,美众议院无端指责中国通过商业发射窃取美国导弹技术,进而“危害美国国家安全”;2011年,美国出台“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使用任何联邦资金与中国政府或中国国有企业进行双边合作与交流,包括科研项目、会议、访问等,为阻碍中美航天合作进一步“加码”。同中国任何形式的合作,NASA都必须首先获得美国国会批准,严重影响了中美科学家在航天科学、技术交流以及联合研究项目上的潜在合作机会,在美国科学界内部也饱受批判。2013年时NASA曾因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学术会议而遭到美国科研人员的强烈抵制,美方学者认为这种“针对性歧视”损害了中美科研人员间的联系,完全是“不幸的政治问题”。
事实上,美国试图“孤立”中国的举动并不成功。嫦娥六号上搭载了包括欧洲空间局(ESA)、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的国际载荷,一同参与中方的科研合作。去年10月,在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分发指南以及嫦娥八号任务合作机遇公告,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科研人士申请合作表示欢迎后仅一个月,NASA便游说美国国会,允许研究人员绕过“沃尔夫条款”,向中国提出了月壤研究申请。而在嫦娥五号月球样本国际借用申请第一次会议审查会议上,总计10位申请者中有5位来自美国。据NASA表示,分析这些月球样本可能会为月球的地质历史带来新的科学见解,并为其未来的月球探索计划提供参考。可见,美国国内对中美航天合作的价值有清醒认知,对重启与中国进行太空探索合作也有一定期待,唯一的阻碍就是美政客放不下的“绊脚石”,筑起高墙把自己拦在了前景广阔的航天合作大门之外。
假如美方能够取消“沃尔夫条款”等一系列政策与法规限制,积极与中方展开合作,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人类月球及深空探索领域的科技进步,还能在多个维度上加速全球科研合作、增进人类福祉。首先,作为航天科技强国,中美开展合作将汇集全球顶尖人才、技术和资源,极大加快对月壤的分析和研究速度,促进人类形成对月球、地球乃至太阳系历史和演化的深刻认识。其次,科研合作有助于双方在航天采样、样本分析等方面的交流与创新,从而研发出更高效、精准的科研工具,其外溢效应将惠及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再次,中美在太空领域的合作还将为国际社会树立合作典范,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展现两个大国相向而行的可能性与前景。最后,双方合作产出的突破性成果能够激发全球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到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为人类的逐梦星海储备人才。(作者是中国航空工业影像中心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