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戏班”的痴情坚守

石家庄高新区郄马镇段干村,坐落于东三环与南三环内侧,村庄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穿过段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后的一道铁栅栏门,一座老式大礼堂映入眼帘,一座高约1米的戏台和台下整齐排列的老旧折叠座椅,见证了一支传承多年的“草根戏班”的痴情坚守。
心有所寄,老礼堂见证历史
图片
段干戏迷协会日常排练。
“咚锵、咚锵、咚锵……”6月18日10时左右,段干戏迷协会的成员来到大礼堂,进行日常的排练。阳光透过锈迹斑斑的窗户,洒落在充满了时代印迹的戏台上,时而婉转的女腔,时而高亢的男声,伴着琴音锣鼓,甚是热闹。根据《郄马镇志》记载,这座大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1600名观众,是郄马镇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的大礼堂,虽然有些破旧,但其主体结构依旧很坚固。
图片
大礼堂内早已掉了漆的座椅。
略显腼腆的杨素生,带着记者坐在台下第一排位置,轻轻抚摸着早已掉了漆的座椅,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是一个文化大村,京剧票友会远近闻名。早在解放初期,段干村干部与戏曲爱好者经过商议,决定成立同义剧团。因为没有资金来源,各家每亩地捐出10斤棉花,变卖后购置了戏箱、行头和道具。”
杨素生介绍,同义剧团成立后,通过聘请专业老师和当地名角示范指导,短短五六年的时间,成功排练出大型传统剧目60余台。剧团不仅在本县演出,还受邀到太原、饶阳、安平等地交流演出,“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剧团不但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获得不少奖项。”
临近中午,段干社区老支部书记杨保银顶着烈日,特意从家里赶来。“每次踏进这个大礼堂,心里总有种自豪感,当年在这里听戏的场景不自觉地浮现出来。”杨保银全程见证了礼堂的修建、发展和繁荣,“那个年代的精神生活比较贫瘠,来大礼堂看场京剧演出,可以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娱乐方式。1982年,河北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先生曾在此演出,省京剧院和省曲艺团等团体也多次来过这里。”
杨保银介绍,这座大礼堂曾是段干村标志性建筑,是几代段干人的骄傲。虽然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变迁,如今的利用率远低于以前,但留给段干人的记忆永不磨灭。
初心不改,因热爱坚守至今
1994年,同义剧团改名为段干戏迷协会;2011年,杨素生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了重担,成为团长。“我从一名观众变成了演员,有时候别人叫我杨团长,很不习惯,我就是拿钥匙开门的,还是叫我老杨头吧!”杨素生笑着说。
目前,段干戏迷协会有20余名成员,平均年龄约65岁,主要由本村的京剧爱好者组成。杨素生介绍,戏迷协会的文场武场人员和乐器设备齐全,先后排演过“坐宫”“起解”“钓金龟”“武家坡”等折子戏。每周末,都会在大礼堂举行公益演出,还参与郄马镇节假日文艺汇演、彩色周末、四季村晚、敬老院慰问等活动。“我常说,我们是‘年轻的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可以发光发热,我们对京剧的热爱会用一生坚守,更有责任把这门国粹艺术传承下去。”
杨素生还讲述了2021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我们接到一个任务,要在汇演中表演《江姐》选段《绣红旗》,这是一段程派唱腔,但我们平时练习的是张派、孙派和梅派,真把我们难住了。”于是杨素生请来了专业老师,大伙挤出时间,加班加点练习,有时候练到大半夜。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完成了这次演出。“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能拿得出手,心里觉得特别自豪。”回忆起大礼堂发生的故事,杨素生的脸上不禁浮起了笑容。
协会成员石志岭,住在石家庄市栾城区,每逢大礼堂演出,他都要骑半小时左右的电动车赶来。1996年,从未接触过京剧表演的石志岭,因为一个偶然机会加入协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还专门跟专业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它跟了我20多年了!”石志岭手里拿着小锣,骄傲地说:“要想敲好小锣,可要费一些功夫的,鼓点既要与演员表演达到完美的融合,又能让观众从锣鼓声中体会到许多戏的内涵。”
岁月流逝,盼新人传承国粹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礼堂慢慢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墙皮剥落,座椅也显得风化残破。而杨素生,也年事渐长。他感慨道:“我们这群爱好者一天比一天老,但只要还能唱得动,就会坚守在这个舞台上。”
杨素生介绍,如今协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青黄不接”。“我们很想教孩子们京剧,一般都是爷爷奶奶特别支持,但是爸爸妈妈怕耽误学习;而且学习京剧如果不是全身心投入,也学不好。”说着,杨素生叹了口气,低下头抚摸着陪伴了他几十年的京班鼓。
图片
段干戏迷协会指导老师刘素霞现场表演京剧选段。
段干戏迷协会指导老师刘素霞,退休前是栾城区京剧团专业演员。她感慨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爱听京剧,学京剧的也少,认识京剧乐器的更少。我68岁了,仍活跃在舞台上,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点燃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刘素霞介绍,协会这些人真是骨子里十分热爱京剧,“无论排练还是演出,他们一直坚持用乐器伴奏。有时候乐器损坏了,都是自己掏钱修修补补。坚守了这么多年,一心想把国粹传承下去,很不容易,可年龄越来越大,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啊。”
与杨素生等人告别时,正午的阳光下,饱经沧桑的大礼堂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杨素生回身轻轻地关上铁栅栏门,“它有些老了。”(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张玉、尹润东/文 伊新华、伊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