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陆家嘴论坛 | 从管道式到制度型,金融开放走向关键转变

图片
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全程仔细聆听。
2024陆家嘴论坛上,金融开放依然是一个被不断提及的热词。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从以渐进式、管道式为主的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关键转变。
如何提升中国在金融领域规则标准制定以及国际对话的能力?如何持续优化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的营商环境?昨天的全体大会五现场,与会嘉宾纷纷围绕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开放建言献策。
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尽快接轨
站在纵向视角,我们可以切实看到开放带来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举了债券市场的例子。
近年来,有关部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巩固和扩大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国内债券市场目前流动性大幅提高,境外投资者已连续16个月净买入国内债券,债券持有规模超过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境外资金持续流入银行间市场,彰显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
在中国银行行长刘金看来,世界上各个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中国建设金融强国也必然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尽快接轨。
“制度型开放非常有利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境内外投资者享有同等法律合法权益,依法保障金融市场活动合法合规进行。”霍颖励表示,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一些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有利于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到中国展业兴业,无疑是推进制度型开放的一大落脚点。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财务官兼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何耀东坦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最终落地,需要吸引国际投资者来到中国,感受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前,中国已推出很多务实措施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比如:畅通外企数据跨境流动,支持外企平等参与政府采购,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多自主权等。越来越多外资机构看好中国市场,到中国扩大投资的意愿持续提升,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为外资来中国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花旗日本、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总裁龙明睿说,“我们看到中国持续推动金融开放的努力和决心,以及相关政策的透明性和一致性。”
龙明睿和路博迈集团首席运营官安迪·科马罗夫还不约而同提到数据领域的开放。他们的实际感受是,中国监管部门对跨境数据传输做了很多工作,表现了足够的灵活度,这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也可以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
上海担当先行先试重任
对标高水平标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距离实现金融强国目标还存在差距,比如:境外投资者参与程度不高、持有债券规模不大、对冲和管理风险衍生不充分等。
“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我们确实有差距。”刘金认为,要提高相关制度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聚集。每年的陆家嘴论坛也是不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场景。借助这些场景,可以不断拓宽金融创新在国际经贸往来中的应用,提升经营主体统筹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能力,更好满足企业国际化展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身处再保险这一全面开放的金融细分领域,中国再保险集团总裁庄乾志有着切身体会。他认为,推进制度型开放尤其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免照抄照搬,要在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融合创新;二是要看清不同国际规则、制度之间的联系,“在全球化风险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应该发挥一定程度的引领、主导或者参与作用,通过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推进改革,另一方面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
霍颖励则建议,下一步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能力,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等衍生品序列,有效发挥金融衍生品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功能,持续拓展开放渠道,优化规则机制,深化国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此前表示,上海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从金融管道式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他还透露了一系列开放的具体举措,包括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创新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研究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稳妥发展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      
  作者:唐玮婕
文:本报记者 唐玮婕图:袁婧编辑:施薇责任编辑: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