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形态,也是生命的形态

◎余木匀
展览:梁好:步虚
展期:2024年5月18日-9月8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雕塑是一种占有空间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令它无可辩驳地存在于我们与之同在的三维立体环境中。雕塑的鉴赏方式不同于绘画:绘画通常展现一个“面”,挂在墙上的画作,吸引我们驻足观看;但雕塑的现场感强于绘画,并且要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持续地走动。在这走动的过程中,雕塑的形态也伴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与雕塑之间的距离感,成为我们借以丈量空间的标尺。难怪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会提出“二维空间构成绘画之为一种艺术的独立性的保证”“三维性属于雕塑的地盘”这种理论。这种不容置疑的立体感,让一件雕塑作品在除去确立自身的存在外,也确定了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中其它物体的存在。想象一下吧,当一尊巨大的雕像横亘在你的必经之路上,那么便不能说其不存在了。
写实与抽象兼容并收
提到雕塑,也许我们最常想到的便是雕像和纪念碑型雕塑:前者可以是寺庙中的佛像、力士等等偶像;后者,可能是公园或者学校里的大型塑像。它们都是具有崇拜功能和纪念功能的雕塑作品,也是雕塑最传统的表现形态。二战后,艺术世界风起云涌,传统的雕塑观念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就像《西方现代雕塑》一书的导言中提到的:“几个世纪以来,雕塑的某些功能——供奉、纪念、教化、装饰——已在逐渐丧失。”二战后的许多雕塑作品,已脱离雕塑的传统功能,变成艺术语言的探索实验。
这种对于形体、空间与材料的探索,也奠定了现代雕塑的前进方向之一——纯粹抽象的雕塑之形的探索。这种探索并不局限于西方世界,在东方,也有这样一位对雕塑语言有着独到探求的艺术家:最近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进行的展览“梁好:步虚”就回顾了艺术家梁好的雕塑语言探索历程。
梁好曾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彼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吸收了来自欧洲美术学院的“写实”传统,并于上世纪60年代派出雕塑家前往苏联进修。改革开放后,雕塑系逐渐引入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风格——传统与现代发生冲突的时代,刺激着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作为实践去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梁好前往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克兰布鲁克是一所注重现代性与设计精神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众多设计师与建筑师,其中不乏雕塑家贝尔托亚、平面设计师爱德华·费拉等现代设计与雕塑大师。这种中西交流的跨文化学习经历,给梁好带来诸多思考,让她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剖雕塑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
如庖丁解牛般对待原木
对形的概括与表现是二战后雕塑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转变,也是现代主义雕塑观念性与抽象性的体现。本次展览中,主要展出的便是梁好以原木为材料创作的“无题(切割拼接)”系列,和以石膏为原材料创作的“无题(翻制拼接)”系列。梁好尊重并研习天然原木的自然纹理,切割和处理原木的方式有如庖丁解牛,依据其天然的形态走向来切割,而非简单将其当作雕塑原材料来暴力地肢解。
如果把对自然的形的概括区分为几种风格,那么以包豪斯为代表的20世纪初的构成主义风格,便是沿袭荷兰风格派精神。它以构成主义的方式来处理世间万物,将万物缩减为单纯的几何形状,营造出一种无个性面貌的、非个人的、纯理性化的风格。
另一种处理方式,也许跟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新生代雕塑和极少主义有关。与构成主义不同,极少主义带有强烈的挑衅感。以此理念为指导而创作出的雕塑作品,更注重它的观念性。但就像任何主义走向极致后便是死路一条,在极少主义这种纯粹到无法再前进的风格之后,如理查德·塞拉等雕塑家开始重新思考这种创作形式的特性与必要性。保留材料的个性,保留形态的不确定性——这种再思考将雕塑从极少主义的冰冷和无机质感中拉回,重新赋予其生机。
梁好在她的创作中,便平等地对待她用于雕塑的原木。每段原木都截取自天然的树木,树木的年轮与纹理走向是它所经历的雨雪风霜的记录,一段树皮就可以告诉我们一段历史。当我们在展厅中,置身于这些切割后的圆木之中时,就像从许多断面看到了不一样的性格。
梁好在谈到自己创作这些作品的状态时,也说过她在切割中会考虑到材料来自原生的自然。切割是展现其多重视角的表现方式,如果创作者过多主观性地干预材料本身的表达,反而会束缚住创作者。在中间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漫谈活动中,她就提到过自己的创作体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你的身体和观念是一个很扭曲的状态。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做东西的时候都特别个人,特别脆弱,或者说特别执着,特别扭曲,也特别真实。”
梁好的创作就像是艺术家与材料的能动交互。能动,便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又自觉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梁好并不是在使用材料,而是在与材料进行交流,就像在交换能量。
以石膏展现翻版的自然
展厅中的另一组作品,即石膏翻模的原木形态组合,是梁好近年来的新作品。先以原木为材料进行切割,再将其浸入石膏中翻模,因此得到保留了原木形态的翻模石膏薄片。
石膏,也是在雕塑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材料。不过比起成品,它们更多应用于教学模型和雕塑小样。但梁好把握了石膏的特性:从流体到固体的过程中,石膏有一种半流动态的特性,并会在翻模时保留原材料的纹理;自然纹理的展现,让这些作品有种原初的稚拙。比起精细的打磨,这种粗糙的原生态袒露,更接近于人与其它生命原本的自然形态。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薄片在翻模的过程中由石膏保留了原木表面的木纹,结节和木屑。但在一定距离外,这些薄片,又有种灵动的有机感。它们的形态介于纸张与陶片之间,既可以看作是对空间中组合的连续的形的探索,也可以当成一组树皮来看。
就像梁好追求的那样,作者的自我表达可以与材料的天然特性共存。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这种带有禅意思想的理念,也是让她的作品温暖且充满生机感的关键所在。万物有灵,注入气息的原木,会在展厅中以另一种形态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