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伟、史世伟:德国经济部长来了,中国该如何出价还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树伟、史世伟】
德国副总理兼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已于6月19日开启了他的东亚之行。按照规划,他会先抵达我们的邻国韩国,然后访问我国北京、上海与杭州三个世界级大城市。对于此次访问的目的,德国经济与气候部将它概括为:与中国政府代表讨论地缘政治发展、双边经济关系和全球挑战,如气候保护。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是德国“非常重要的销售和供应市场”。
哈贝克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些议会代表,而一个商务代表团是“标配”,这也是德国政要来华的常规动作。另一方面,访问中欧盟委员会最近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的决定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因此,他访问的使命复杂且艰巨。
一、我国与德国的经贸关系的总基调是互利双赢
近年来,中国和德国在彼此市场上的贸易联系紧密。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已经连续八年蝉联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过去的2023年 ,德国与我双边贸易额为2540亿欧元,占德国总贸易额的十二分之一。
这一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二者互相依赖的程度。一方面,欧洲的国家体量普遍偏小,欧盟国家内存在大量转口贸易,比如不少从荷兰鹿特丹港口进口的货物,而其实际最终目的地也是德国(我国香港也扮演着和鹿特丹港类似的角色)。
图片
中德贸易额(按月,单位:亿欧元)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根据德国联邦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对华直接投资2021、2022和2023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13、114和119亿欧元),2016-2023年的平均投资额由占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平均额的38%(2006-2015年)上升至58%。
在进出口方面,德国从中国主要进口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服装家具等。同时,德国也向中国主要出口汽车、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精密仪器等设备。双方的贸易格局并不能用简单的“比较优势原则”予以解释——二者并不存在典型的高度分工,相反产品门类上有所重叠。双方产品大进大出,进出口的产品名录中不仅有简单产品,也不缺少高度复杂产品。
这样的贸易结构使中德两国更像基于跨国公司体系全球产业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的节点。
具体到企业层面,德国企业长期以来对我国出口相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德国汽车三大厂商大众、宝马、奔驰为例。三大厂商深耕我国市场几十年,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依靠我国市场繁荣。其中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尤为显著,一度占据了该集团大约40%的销量以及超过50%的利润。奥迪(属于大众公司)、宝马和奔驰也在中国市场有着重要地位。奔驰的豪华大气,宝马的追求驾驶乐趣,奥迪的科技感(俗称“灯厂”)的形象成为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除了这些大公司,还有众多德国中小型企业(中德“隐形冠军”)在中国/德国市场上非常活跃。比如,世界领先的德国的泵和泵系统供应商威乐(Wilo)集团,自2000年以来在北京顺义设立分支机构,销售收入显著增加。也有一些厂商,选择直接将技术引进我国设厂。例如,德国西门子子公司歌美飒近些年没有在我国境内卖出过一台风机,但是其50%的风机是在天津制造的。
图片
中德贸易额(按年,单位:亿欧元)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近些年,随着中国高科技产业崛起,我国公司也开始向德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在德国的通讯和5G网络建设方面,华为和中兴等科技公司就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德国传统的优势领域,例如消费电子产品、家电与电动助力车方面,中国产品也在日益占据德国市场主流。
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在德国市场非常受欢迎。华为、小米和联想等都在德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另外,海尔和美的等品牌也以其高性价比在德国的洗衣机、冰箱和空调的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绿色出行的需求增加,中国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和滑板车在德国越来越流行,品牌如小米和九号机器人(Ninebot)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欧洲此前最关注的环保和气候变暖领域,新能源领域的设备产品贸易有望成为中德两国关系中的新增长点。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现状令人满意,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储能、氢电解槽、燃料电池、热泵等研究开发方面,双方合作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系统应用也是互补双赢的选择。比如:宁德时代与宝马合作,为其电动汽车提供电池解决方案,提升了宝马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福耀玻璃、国轩高科等纷纷在德国设厂进行先进制造,为德国新能源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前景十分广阔。
当然,在现有地缘政治格局下,相关合作方面的合作必然会出现“逆风”。近年来,德国教育部对与中国合作的项目设置了更多限制条件与“自我审查”暗示,影响了科研资金的流动与双方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的交流合作。此外,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的前主任因接受中国国有企业项目资金而入狱,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德科研协作的担忧。
鉴于中德经贸合作给双方带来的极大利益,以及相关行动可带来的影响,本次即将到访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损害。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德国从来都是立足于市场竞争,而且此前也没有出现引入外部竞争德国汽车就丧失市场份额的事情,在此方面可以参考以前日韩汽车崛起后进入欧洲市场的事实”。
当年日韩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也曾引发一定担忧,但最终日本汽车在德国所占份额也就在10%左右。此次虽然中国的电动汽车涉及能源转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根据目前各方预测,能最终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并非那么令人恐慌。
可以看出,德国联合政府各党派在加征关税问题上立场是较为一致的,就是拒绝。未来如何管控中德之间的矛盾尤其需要双方政治家的“克制”,避免政治化。
二、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是绕不开的话题
不得不指出的是,最近中德经贸合作确实出现了不利于德国的变化:在中国对德国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德国对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下降:2023年比2022年下降9%(对华总贸易额下降了15.5%)。特别是多年来排在德国对华出口第一位的机动车和机动车零件以及电子仪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这对于德国相关行业中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影响很大。
哈贝克目前在德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近年的疫情和俄乌战争导致食品、能源和住房成本飙升,经济和出口增长乏力。作为主管经济的负责人,他难逃“替罪羊”的角色。因此,他急需借助这次访问与中国领导人接触,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双边经贸关系。
图片
3月德国公共交通系统罢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种情形下,欧盟加征汽车关税明显不符合德国的利益,这一点从其汽车厂商(最可能成为贸易关税战“替罪羊”)的据理力争已经得到充分证明。4个月后的正式动议,它是否能够阻止正式关税提议表决,将是德国的反对是否会沦为“嘴皮子”服务的“试金石”。
同时这个时点上,哈贝克要打开德国经济的局面,在关税问题上发挥影响力是个有希望的领域。尽管他并不直接参与具体谈判,但是作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人口、经济、投票权大国德国的经济部长,他的态度与取向无疑是关键的。
此外,按照德国的政治规矩,各个部委的工作坚持“自治”原则,所以德国联邦总理在经济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可能遵从哈贝克的意见(这当然也与朔尔茨总理注重协调的个人风格有关)。哈贝克现在缺的不是能力,控制力与影响力,而是充分的动机与动力以发挥建设性影响。
三、我们应该如何出价与还价?
近期我国对欧盟加征中国新能源汽车关税的反应表明(比如最近发起的对从欧盟进口的猪肉的反补贴调查),虽然仍然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克制,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也会采取强硬态度,也是“有肌肉”的。政府明确表示,如果欧盟继续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实施惩罚性关税,中国将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这种强硬态度不仅表明中国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决心,也显示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自信和影响力。
对德国来说,这种压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维护欧盟整体利益的同时,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这是德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化技术共享与共研,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协作,德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欧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双赢的局面。这个过程也是德国在欧盟内部塑造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气质”的机会窗口。
图片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具体而言,我国可以在哈贝克之行进行以下出价与还价:
能否力邀德国在欧盟理事会阻止新的电动汽车关税进入正式议程,使之到期失效?
如果不能,能否保持较低的税率,提供长期稳定预期?
如果还不行,能否以汽车贸易关税的既成事实让步,换取其他产品,比如风机与光伏板的自由贸易?保证不进行“反倾销调查”?
如何加大中国企业对欧盟的投资,简化审批程序?
其他涉及更重要问题,比如军民两用物资进出口、台湾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人权问题等的重大政治交换。德国体制“内耗”,虽然“下大棋”是很困难的,但一旦突破,将是非常稳固的。
总体而言,中德两国在各自市场上的都有较高竞争力,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双赢潜力巨大。但是德国跟我国完全不在一个体量。虽然它是欧洲的大国,但是规模和人口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在此背景下,这种情况下,单方面鼓吹中德深化合作有些没抓住重点。
中德之间没有任何双边事务存在不可逾越的意识形态、经济竞争与历史恩怨等问题,不需要超越研发层面的“合作”,更多的在于“协作”,也就是解决全球多边或者跨国问题上团结起来。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与安全环境中,双方通过对话与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双方以及全世界都是好消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