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队用刀叉吃米饭成历史之耻 国米双星大挪移逼出新托尔多

意大利0-1不敌西班牙的比赛,远不像是比分所显示的那样是一场“惜败”。
不夸张的说,这本来应该是一场屠杀之战。
图片
有很多的依据。
比赛结束后,多纳鲁马呆呆的坐在地上发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制造了9次神扑——其中可以被称为是“黄金机会”(Big chance)的就有5次,却连个平局都换不到?
图片
上一次意大利门将在大赛的单场上演如此个人秀是什么时候?是整整24年前的千禧年欧洲杯的“圣托尔多奇迹”。
图片
再比如,意大利队全场比赛只有区区的201次触球,其中在对手禁区多少次?在进攻三区多少次?如图所示,无须赘述。说是全场被摁地摩擦,被吊起来打并不为过,别说还下手了,打到前场都是几十分钟一遇的稀罕事。
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谁是全场最差先生?
表象上的“罪魁”,是《米兰体育报》、《马卡报》等媒体评出的最低分:迪洛伦佐。
意大利右后卫被彻底打爆,导致西班牙优势占尽,意大利中后场极端被动且持续承压,体力、精力被压榨殆尽,终酿苦果。
图片
但个人更采信中外社交网站上很多球评家的观点:意大利队出现这个问题,是在于明明端上来一份米饭,却非要坚持用刀叉做餐具去吃,于是别扭至极,自废武功
图片
何解?意大利此战首发阵容里,除门将外的10人,有7个人是在俱乐部习惯了踢三中卫体系的,然而,斯帕莱蒂非要坚持使用他个人更喜欢、更熟悉的四后卫体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让一些球员去踢非常“拧巴”的位置,这就使得大多数球员踢不出应有的水平
说到底,还是那个老问题。A,在球场上,球员最重要,所谓战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球员们踢得更舒服。B,球场上,阵型最大,甭管球员特质如何,生搬硬套也能做填空的素材和工具。A和B作何选择?斯帕莱蒂选择了后者。
图片
特别是国米球员,踢得非常别扭。
巴斯托尼一个以左脚技术精度、推进、长传为立身之本的中卫,习惯了踢三中卫偏左的中卫(如果按法国队主帅德尚的说法,这种“边中卫”更像是边后卫,而非中后卫)。踢四后卫(也就是双中卫体系)里偏左的中卫,还能勉强凑合,但此战,斯帕莱蒂偏偏要让他踢偏右的中卫。
其结果是,巴斯托尼的长项无从发挥,虽然个人身体状况很好(此战7次对抗6次成功),但既不能帮迪洛伦佐堵住窟窿,也无法像在国米一样策应进攻和组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图片
巴雷拉在国米素来是踢三中场偏右的Mezzala,这是他的“舒适区”。首战踢阿尔巴尼亚时,巴雷拉出任中场自由人,覆盖范围更大,也表现相当不错。
但此战,他被限定在左路,动辄就是身陷重围,苦不堪言。
图片
此战巴雷拉个人的身体状态也很好(全场跑动王,3次铲断,8次对抗6次成功,传球准确率85%),但意媒对他的评价也只能是一句“个人的努力无法给球队提供更大帮助”。
图片
其他如迪马尔科这样的“边翼卫”在四后卫体系里长项无从发挥,只能拼命去补短板(对抗、盯人、回追),使出吃奶的劲也只能勉强做到不送人头,就更别提多难受了。
图片
总之,意大利绝大多数球员都更适合踢三后卫体系,但硬是被教练塞进了他个人更擅长的433或4231体系,于是每个人都别扭,组合到一起更是磕磕绊绊。
图片
因此,赛后,西方社交网站的一个热搜词是“今天的斯帕莱蒂”。AC米兰球迷说“今天的斯帕莱蒂变成皮奥利”,尤文图斯球迷说“今天的斯帕莱蒂变成阿莱格里”,国米球迷却偏偏不说“今天的斯帕莱蒂变成小因扎吉”而改说“今天的斯帕莱蒂就像文图拉”,总之斯帕莱蒂被各派球迷等量代换为是他们目前最不喜爱的那个人,成为奇景
图片
平心而论,24队出征,16队可以出线,意大利队输一场并非世界末日,还有机会跻身淘汰赛。可以说,小组赛阶段终究只是热身,发现问题、调整状态,一切还来得及。
《米兰体育报》头版用“小小意大利”为题,提出一个问题:多年来,意大利队从未踢过如此狼狈的比赛,或许对克罗地亚的一场平局就可以确保出线,但如果意大利有更高的目标,那么是否应该考虑有所改变?
图片
要么换阵,要么换将——就像是要么换食物、要么换餐具一样,这种拿着刀叉吃米饭的事,终非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