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团队赴云南边陲“养蚊子”,发现阻断蚊媒传播病毒的新方案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为了搞清楚蚊子传播疾病的秘密,清华大学团队在云南边陲的野外搭起了专门“养蚊子”的大棚。
“我们搭建大棚的地方在云南省勐腊县,这里存在登革热的传播流行,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就是伊蚊。大棚里放的是养蚊子的实验装置:水、蚊卵和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模拟实验室环境,测试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在自然环境中防控登革热的潜力。”6月20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是课题组于2020年时在云南文山地区发现的,该细菌能够显著抑制蚊虫感染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从而阻断蚊虫携带、传播病毒。
图片
程功(图左)和课题组搭建的蚊子大棚。受访者供图
程功研究蚊子已有将近十年,但还是头一次尝试在野外养蚊子。蚊子大棚最大的敌人不是人,而是青蛙。“青蛙天生喜欢捕食蚊虫幼虫,实验开始初期,装置常常被入侵的青蛙破坏,后来为了防止青蛙侵入,我们不得不加固了大棚的屏障,并每天到据点检查实验环境。”程功回忆道。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向蚊虫滋生水体中加入Rosenbergiella_YN46菌进行环境干预,孵化出的疫区蚊虫感染登革病毒的比例大幅下降,且相较于传统蚊媒病毒防控手段,研制Rosenbergiella_YN46菌成本低、效率高、安全系数高。这一研究也于近日以《一种天然分离的共生细菌抑制伊蚊传播黄病毒》为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
图片
蚊子大棚内景图。受访者供图
“蚊媒病毒传染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之一,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蚊媒病毒传染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如何能够又快又好地阻断蚊媒疾病的传播,还能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的影响?环境干预的手段为当前的蚊媒病毒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方案。”程功告诉记者。
目前,程功的课题组已经紧锣密鼓地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上岗村开展大规模现场干预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在村子的伊蚊集中场所设置上百个监测点,现在已经设置了将近10个点,每个点的实验装置都是一个水桶,桶里有大约2升含有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的水,形成蚊子‘诱卵器’,通过降低孵化蚊虫的病毒易感性,最终一步步实现共生菌环境干预策略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