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养生哲学丨夏至:人体腠理疏松 宜驱散内伏寒邪

【编者按】 自古以来,中医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独特的生命观,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每一节气的更替,不仅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也是人体阴阳五行调和、气血运行的微妙转折点。
红网怀化站与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里的养生哲学”,通过每个节气的特点,结合中医理论,为读者提供一系列适时、适季的养生建议。
图片
红网时刻怀化6月21日讯(记者 梁馨雨 通讯员 夏芳)今天是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之后一段时间内气温持续升高,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节气!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补”字。对于有慢性虚寒性疾病的人,在夏季尤其要注重调补阳气。
夏至时节养生方法,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专家从精神调养、调养心脑、控制血压三个方面给广大市民建议:
精神调养,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广、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调养心脑,中医说“心主血脉”。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许多心脑疾病,其治疗也先从心的调养开始。
控制血压,夏季气温高,心脑血管疾病不会像冬季那么容易暴发,但易直接影响血压波动,因为高温酷暑容易使人烦躁不安,大量出汗又会导致血液浓缩,进出空调房间又会受到不断的冷热刺激,这些因素都能引起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夏至时节适用的中医养生疗法有三伏贴,三伏贴又名“三伏天灸”,是选用一些具有辛温助阳作用的中药敷贴在特定的穴位,通过药物及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疏经通络及调理脏腑阴阳、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夏养三伏,冬补三九,每年的夏天进行“三伏灸”是对“三九灸”的有效补充和延续,“三伏灸”“三九灸”相配合,阴阳并补,通过这种穴位敷贴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夏至时节,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粥、多喝汤、多饮茶、多吃青菜、多吃瓜果,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营养。同时,适量饮水,避免冷饮过量,以免伤及脾胃。
夏至后,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晚上适当早些休息,早晨则宜早起,以顺应自然的节奏。
剧烈运动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中暑。建议选择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愿广大群众都能在夏至时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