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联邦内政部长谈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在进攻,尼赫鲁选择不战斗

全文3021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印度联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批评尼赫鲁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中做出三次失误决策,导致印度遭受灾难。

02尼赫鲁的第一个决策失误是放弃与解放军作战,阿米特·沙阿称尼赫鲁在解放军进攻时基本放弃了印军战士和中国接壤的边境领土。

03其次,尼赫鲁在决策上的第二个失误是盲目进占中国领土,导致印军在战斗中伤亡过大。

04然而,尼赫鲁的第三个决策失误是在阵营选择上的犹豫不决,他没有坚定支持印度军队,使得印度在冲突中处于劣势。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2024年4月9日,印度联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公开批评尼赫鲁,1962年,在处理中印两国边境问题的时候,尼赫鲁做出三次选择,几乎全部都给印度带来了灾难。
印度于1962年10月向中国藏南地区发动武装进攻,战斗开始后未组织军队进行有效抵抗,尼赫鲁在解放军军队进攻的时候,基本已经放弃了在前线作战的印军战士、和中国接壤的边境领土,丝毫没有了当初站在中国领土上叫嚣的模样。
一、尼赫鲁第一个决策失误——付出代价后放弃和解放军作战
在发布于2024年4月9日的一篇名为《2024年人民院选举:当中国进攻时,尼赫鲁没有战斗,而是对阿萨姆邦说“再见”》的新闻稿中,明确报道:印度联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4月9日在阿萨姆邦为印度人民党候选人竞选时直言:
“当中国进攻时,尼赫鲁没有战斗,而是选择了放弃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是何地?
阿萨姆邦,印度东北部一城市,西部与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相连,南部与梅加拉亚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为邻,北部接壤中国藏南和不丹,东部毗连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阿萨人历史上曾经是傣族人的一个分支。阿萨姆邦因和中国、缅甸、孟加拉国相连,使得这里人口众多,文化丰富。是位于中国西藏南的一片区域。
图片
阿萨姆邦原属独立国家,后于1826年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国殖民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阿萨姆邦成为印度的领土。当年就是为了保护这块领土,印度大肆入侵我国藏南地区,并在今天的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市建立了伪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印双方的边境冲突爆发。
这样看来,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根源在阿萨姆邦。而印度这位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的措辞也十分滑稽,他声称
“尼赫鲁没有对中国的进攻采取行动,放弃了阿萨姆邦”。
当年尼赫鲁真的就是眼睁睁看着解放军向印度发动进攻?不反抗?当年解放军入侵印度了?
第一,解放军从来都没有入侵过印度,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在自卫基础上进行的,都是有理可依的。
第二,尼赫鲁并没有眼睁睁看着解放军进攻印军据点,只是他们的部队根本抵挡不住我方进攻。第三,虽是印度无理侵略中国领土在先,但中国在进行自卫反抗的时候,印度还恬不知耻地声称他们的领土被侵占。简直就是流氓行径!
印度联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是因为他们当初入侵中国藏南地区领土的时候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境内的阿萨姆邦,而尼赫鲁并没有命令军队坚决抵抗,最终使得阿萨姆邦没有获得屏障保护。
实际上,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退兵,未尝不是在给自己计划后路。尼赫鲁当初没有选择继续抵抗,否则,1984年的“中越十年轮战”也可能会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上演。
图片
二、尼赫鲁第二个决策失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当然了,印度内部关于尼赫鲁对该冲突的处理方法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有人认为尼赫鲁的错误不只在于没有坚持下去继续向解放军部队发动进攻,还有盲目自信。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内政部长萨达尔·帕尔特曾警告尼赫鲁不要小看中国,但是并没有得到对方重视。帕特尔告诉尼赫鲁:
“今天,我们第一次在两条战线上(巴基斯坦和中国)面临印度从未遇到过的局面。”
帕特尔还告诉尼赫鲁,你不相信中国所说的话,他们的意图似乎不同,我们应该谨慎行事。”尼赫鲁对此建议的态度是:
“你不必怀疑中国,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喜马拉雅山攻击我们。”
那时候的印度极度嚣张,在几个小胜利的迷惑之下,尼赫鲁盲目认为印度已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便开始在中国边境地区蠢蠢欲动。
当时“冷战”进行的如火如荼,印度成为美苏都在争取的队友,纷纷向印度伸出资金和技术橄榄枝,尼赫鲁每天左手拿着卢布,右手拿着美元,非常膨胀。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众叛亲离之际。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尼赫鲁非常激动,甚至妄想印度能够一举成为亚洲龙头。
图片
在美国和苏联的拉拢竞赛中,印度表现得像墙头草,完全就是谁开的条件好就听谁的,这个过程中印度的工业和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当时尼赫鲁有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打着不结盟的招牌,对美苏提出的条件照单全收,但是双方都不得罪,他想要靠着美国和苏联的接济迅速成长起来。
按理来说,这样的计划如果发展下去的话,最起码结果不会太差。但尼赫鲁好日子过习惯以后,逐渐不满足了。他动起了占领中国领土的脑子,不仅非法侵占中国领土,还向我军民开火。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数次进行严厉声明警告,也想边防地区增派了部队。但这样的举动并没有让尼赫鲁收手,反而换来了他的变本加厉。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宣布“印度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其实,这也是尼赫鲁在决策上的一个失误。当时的印度和中国对阵,相比起来并不占优势,一个无赖,既不占优势,战斗力还不强,还企图做不合法的事情,根本不占优势。当时印军一线部队除侦察兵和突击队使用斯特林冲锋枪和布伦轻机枪外,大部分的印度士兵使用的都是淘汰下来的栓动步枪,重机枪则为老式的维克斯机枪。
而当时和印军作战的解放军部队大部分都已装AK自动步枪、RPD轻机枪和SG-M中型机枪及更大口径的重机枪等各类新型苏制全自动火器。相比之下,印军在火力方面丝毫不占优势,这也使得印军在战斗中伤亡过大。
图片
三、尼赫鲁第三个决策失误——盲目进占中国领土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理由可以证明,印度1962年向中国进攻是一个错误决定。
当年的印军并不具备入侵中国领土,并应对解放军反击的能力。第一,中印边境地区气候恶劣,印军部队在执行作战计划的时候,无法按照指定的时间进入作战位置,兵贵神速,失去了速度,自然无法取胜。
第二,虽然当时印军有空军部队,但是考虑到中国空军的实力,尼赫鲁并不敢轻易使用直升机加入前线作战,当时负责驻守前沿哨所的印军部队没有用来御寒的棉衣,也没有充足的粮食弹药,所使用的种武器更是没有办法运到山上,后勤补给非常困难。
第三,印军前线驻守各部队的隶属关系不明确,上级命令无法得到下级的精准执行,下级对上级的各种命令也存在怀疑,执行起来有很大难度。
第四,当时的解放军所面临的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全体参战部队的态度非常严谨,绝不容许任何外人非法踏足我国领土。
正因如此,当初印军在克节朗地区作战的时候才会出现很大的伤亡。虽然解放军当时的人数和印军差不多,参战兵力都在30000人左右,但印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解放军相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不仅如此,尼赫鲁两边都讨好的决策也出现了失误。印度在美苏竞赛之中左右逢源,美苏也不是傻子,见尼赫鲁迟迟没有表态,也动起了心思。在1962年作战中,印军无法抵挡解放军的攻势,频频出现伤亡。尼赫鲁此时想要寻求美国空军的帮助,连续两次写信,但是均未得到明确回应。
图片
美国想要通过这样的紧迫局势把印度放在火上烤,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尼赫鲁站在帝国主义这一边。用利益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如此,要考虑投入和收益的比例,美国不断给印度提供军事、经济上的资助,却迟迟看不见尼赫鲁表态,自然是不会让他们顺利得到援助的。所以在尼赫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白宫那边始终都保持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目的就是逼尼赫鲁就范。
但尼赫鲁并不愿意就这样束手就擒。此时,苏联也没有向印度提供援助,尼赫鲁这时候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尼赫鲁硬着头皮和解放军作战,印军根本坚持不下去,解放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印军侵入中国边境地区的据点全部占领并拆除。至1962年11月21日中国宣布停火退兵之前,印军共被解放军消灭俘虏87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这样的后果,在中国向印军发动武装反击的时候,从尼赫鲁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看看尼赫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武装反击后说了什么?
1962年11月20日,中印军队交火后,潘迪特·尼赫鲁在全印度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说:
“中国军队袭击了我们。他们进入了我们的国家。他们从东部省份边境来到这里,袭击了我们的军队。在那之后发生了一场大战,中国人投入了如此庞大的军队,他们撤走了并镇压了我们比它小的小部队。我想向所有人澄清,特别是阿萨姆邦的同胞,此时我们的心正在为他们感到痛苦。”
从尼赫鲁的话看来,他还是非常感伤的,但这样的后果也正是由他一人所造成的。尼赫鲁在阵营选择上的犹豫不决和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使得印度成为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型代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