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高”血管弹性好风险低?降压要以降收缩压为主?医生辨伪

咱们刚说过中青年人“低压”高、也就是舒张压高居多,智能的手机就给我推送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压高”和“低压高”哪个更危险?应该重点控制哪个?一次说明白!
图片
可看了文章,我觉得不仅没说明白,反而一些错误说法会误导大家。
比如,文章说,高压(收缩压)升高带来的风险最大,相比之下,低压(舒张压)升高仅仅是高血压的初期阶段。并且说,虽然低压(舒张压)升高也存在风险,但相对而言,其危害程度较低,……,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对收缩压(高压)的控制至关重要。最后,文章总结说,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危险,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指标。
这些说法显然错误的
对于高血压来说,无论高压高、低压高,都是高血压。
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说到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是“和(或)”。比如,诊断高血压的诊室血压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这里,无论是收缩压(高压)高还是舒张压(低压)高,有一条符合标准就可以诊断。
图片
高血压危险分层根据血压分级划分,高压和低压等比例。
高血压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和血压水平有关。所以高血压也是有分级、分轻重的。每一级高血压都是以收缩压升高20mmHg和(或)舒张压升高10mmHg划分的。比如一级高血压,是140-159/90-99mmHg,二级高血压是160-179/100-109mmHg,而三级高血压则是≥180/110mmHg。
这是因为研究发现,无论是收缩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都和脑卒中、冠心病事件以及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相关,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就会倍增。这正是和高血压分级的危险分层一致,怎么能说是“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危险”呢?
同样,研究也表明,降低收缩压和降低舒张压同样获益。
图片
“低压”高说明血管弹性好有道理,但因此说风险低就错了!高血压的风险来自过高的血压。
一般来说,高压高、低压不高或者降低,提示血管弹性差、动脉硬化;而低压高则提示血管弹性尚好但紧张度高。这只是不同类型高血压的一个发生机制,也和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有关,比如老年人本身就有动脉硬化,发生高血压就多见收缩压高,年轻人血管弹性好,则舒张压升高多见,但这不能说明舒张压高就是发病初期,收缩压高就是发病晚期。而且一个人之所以发生高血压,有遗传、有生活方式、有身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危险因素越多,风险也越高,不是一个血管弹性就包打天下的。
再说了,换个角度,年纪轻轻就血压高了,以后危险不危险?
图片
高血压的损害是来自过高的血压,只要血压从理想水平升高就增加风险。探讨高压高、低压高的机制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降压药。
降压要以降收缩压为主?这个错误说法是怎么衍生出来的?
这是误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推及到了普遍的降压治疗。
老年人的高血压是有特点的,特点之一就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随增龄发生和加重(老年人的高血压“压差”大,降压怎么降?)。
图片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就像弹性好的胶皮老化了。一般到了60岁之后,就慢慢朝这个趋势发展了。所以,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扩不开,收缩压增高;血管扩张后该回缩时也没什么回缩力,舒张压降低,这里还和动脉硬化之后脉搏波的传导速度有关。结果就是,老年高血压常常是收缩压(高压)高,舒张压(低压)低,脉压大。这就给降压治疗带来了困难:怕低压降低而不敢降高压。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中特别指出,对于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渐使血压达标。
因此,高压高、低压高都是高血压,高压高、低压高同样危险,高压高、低压高都要控制达标,不要偏颇,不要厚此薄彼。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