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 | 防暑热、化湿邪和护阳气缺一不可

图片
来源/东方IC(下同)
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意味着我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民间素有“不过夏至不热”的说法。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夏季养生法则:“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至养心,宁心安神
中医认为心乃“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夏至养阳重在“养心”。夏至阳气旺盛,容易煽动心火,常见口干口渴、心悸失眠、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心火上炎症状。因此,夏至养生需平静喜悦,宁心安神,尤其要注意养心运脾。可常常静坐,排除心中杂念,或听一曲舒缓音乐,皆可放松使心脏得到休息。心在一天之中恰对应于午时,故午休片刻不仅可以恢复体力消除疲劳,也有助于宁心安神。连翘、栀子、淡竹叶、莲心、麦冬等有清心火、养阴津功效,适合心火较旺的人群泡茶饮用。
暑热寒湿,同时兼顾
夏至暑热重,容易中暑,出现高热、头痛、面赤、目红、口渴、昏迷等症状;暑易挟湿,暑湿缠绵致病,易四肢困倦、神疲乏力、胸闷腹胀、大便黏滞、食欲不振等症状;防暑过度,贪凉冷饮、空调又会导致寒湿积聚体内,容易感冒。建议防暑热、化湿邪和护阳气缺一不可。户外防暑,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控制户外工作时间;饮用凉茶、酸梅汤、绿豆汤、盐汽水等清暑热,补充蛋白质和电解质。室内善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大量进食冷饮及冷水洗浴;关心年老体弱的市民,防止出现中暑。
图片
夏至养阳,谨遵“三忌”
“春夏养阳”,夏至尤其重视顾护人体的阳气,体质属于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慢病人群属于虚寒证,以及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合冬病夏治,采用艾灸、穴位敷贴、膏方等中医适宜技术扶阳、养阳、护阳。还需注意以下三忌。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极易导致阳气折损。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当然,养阳同时不忘护阴,夏季汗出多,容易伤阴耗气,选用生地、南沙参、石斛、麦冬、西洋参、梨汁等清暑益气、养胃生津。
洁净饮食,佩戴香囊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易使器物发霉,人体四肢疲软,易滋生肠道病菌。注意食物和饮用水的卫生,佩戴中药香囊,防蚊驱虫、芳香辟秽、提神醒脑。若食欲不振,即所谓“枯夏”,注意饮食补养,以清补为要。苦能清热燥湿,又应夏令,可以适当多吃芹菜、香菜、莴笋、丝瓜等带苦味的蔬菜,脾胃寒凉或体质较弱的人不宜多食。古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吃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对于暑热夏季食欲不振的人,夏季早餐时吃几片生姜,有助于消化吸收,暖胃升阳。“防苦夏多吃鸭”,鸭肉进补不仅适合体内有热的人,也适合处于夏季的大多数人们,鸭肉中的优质蛋白不仅补益,对增强人体免疫力也有良好作用。
推荐荸荠莲藕羹清热利湿,健脾开胃。荸荠250克,藕150克,冰糖适量。荸荠洗净去皮,藕洗净切小块。砂锅加水适量,将荸荠、藕一同入锅内文火煮炖20分钟时,加入适量冰糖,再炖10分钟,起锅即可食用。
作者方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治未病学科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