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乌龙茶起源 这项技艺原来是这么来的

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同乌龙茶发源于福建,而具体发源于何地尚有争议。
昨日,记者自安溪县茶史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该县自两份族谱中发现较完整的证据链,证实中国乌龙茶技艺于明正统年间发明,起源于福建安溪县。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揭示这段历史。
图片
  ▲纪念苏良创艺的石雕。(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皆来自泉州网)
1“苏良与乌龙茶”
传说流传五百余年
关于乌龙茶的发源地,在安溪西坪民间数百年来流传着“苏良与乌龙茶”的传说。
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安溪县崇信里(现为西坪镇),村民以种茶为主,狩猎为辅。这里还住着一位退隐的游猎将军苏良,因长年上山打猎采茶,被烈日晒得黝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乌龙”(闽南方言中“黑”和“乌”,“良”与“龙”谐音)。
有一天,苏良背着茶箩和弓箭在后山采茶。过午时分,采完茶叶的苏良忽见一只山獐,于是拔步紧追不放,被山獐引至石鼓坑,万金土坎、三斗子山洞、竹脚大邱田,最终捕获。扛回家中,天色已晚,他将山獐绑在大门口石柱边,准备次日清晨,宰杀山獐,为老母亲治疗多年的头疼病。当晚,精疲力尽的苏良,一觉到天蒙亮,将箩里的茶叶停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苏良才动手炒茶,这时奇迹出现——茶叶已经萎软,捧在手心有股奇异的香味,炒制后更是香气扑鼻。冲泡品尝,往日的苦涩之味尽除,香气更足,味更甘醇。苏良非常高兴,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前来品尝,大家连声称赞:“好茶!”苏良若有所悟,赶紧去看绑在大门口的山獐,竟然不见了。
此后,苏良便依照此法进行制作,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终于明白茶青在箩筐中经过抖动,叶缘频繁撞击,才会形成红边,有了红边所制作的茶叶才能形成天然花果香味。由此,苏良摸索出一整套“半发酵”制茶技艺,并传授给乡亲。苏良去世以后,乡民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寄托对他的思念,就把依其法所制的茶都叫作“乌龙茶”,并在苏良居住的地方建了一座小庙宇,塑其像供奉。
图片
  ▲苏氏族谱记录后裔迁徙到安溪(受访者供泉州网)
2苏氏先祖茶专家
后裔迁播到安溪
安溪县茶史迹调查证据链的第一环是同安庐山堂苏颂研究会负责编修的《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的发现。通过该族谱,可以得知苏良的先人从同安迁入安溪;而其先祖苏颂著有《本草图经》,对茶有较系统的描述。
记者了解到,据《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记载,宋朝,苏氏的蜀派、眉派、闽派三大家族声名卓著。闽派(芦山)始祖苏益,是唐宰相苏瓌之子苏诜的六世孙,光州刺史苏奕的四世孙。唐光启元年(885年),苏益随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官至泉州都统领军使。苏益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福建省、府、县志对苏益入闽之事也有记载。苏益入闽后定居于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由于芦山堂是闽派苏氏的发祥地,所以被族人公认为“芦山衍派总祠堂”。
《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是纪念苏颂诞辰一千周年之际编撰出版的。苏颂(1020年—1101年),北宋人,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苏颂是芦山苏氏的代表人物。他博学多才,在天文、机械制造、药物学等许多方面的成就卓越。他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苏颂曾在其著作的《本草图经》书中对茶的描述如下:“……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他指出茶的产地广泛,包括福建、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地的山区。这表明在北宋时期,茶已经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广泛种植。苏颂还介绍了茶的生长季节和制作方法。他说茶在春季长出嫩叶,经过蒸焙去除苦味后,制成粉末方可饮用。这种制作方法与现代的茶叶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的加工和利用方式。此外,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还提到了茶的药用价值。他认为茶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提神醒脑等功效。这些药用价值在古代被广泛认可,并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元代,芦山衍派苏氏后裔茂德、茂安、茂怀从同安迁居到安溪“留天寨贺厝”“安溪岭头”。元代、明代,这些苏氏后人在贺厝与魏、王等七姓一起耕作、种茶。
图片
  ▲石鼓府的香火牌,证实苏氏曾在西坪贺厝繁衍生息过。
3苏氏制茶传与外甥魏氏
乌龙茶技艺被发扬光大
虽然,从苏氏族谱可以得知,元代苏氏就从同安迁播到安溪西坪,并于元明两代在当地种茶,但是,现在当地已几乎找不到苏氏后人。安溪的《胪传魏氏通谱》族谱却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证实苏氏在当地繁衍的历史,而且记录了苏良制茶工序的口诀。
据魏氏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介绍,苏氏族谱中出现的“贺厝”这个地名,是古代的称呼,全名叫“贺厝堡”,该地名在历代变迁中,有过“上岭头”“松林头”“成人头”等称呼,现为安溪西坪镇松岩村,古时苏氏就住在松岩半岭湖。如今,当地还有一方“七社岩”的摩崖石刻,与苏氏族谱记载苏氏后人在贺厝同魏、王等七姓一起耕作、种茶,“建有七社岩”的内容相互印证。现在“七社岩”摩崖石刻的位置正处在安溪古茶道上,通过这些古茶道,古代安溪人将茶叶卖到厦门、漳州、潮汕等地。
图片
  ▲现存的“七社岩”
《胪传魏氏通谱》记录了一些宫庙,反映了苏氏在当地活动的足迹。比如,一座名为“万寿堂”的庙宇,当时由贺氏、苏氏、魏氏、王氏一起供奉。一座名为“石鼓府”的庙宇由吴、周、苏、魏四姓供奉。魏月德告诉记者,苏氏后裔从同安迁播到西坪贺厝,与苏氏同行的还有潘、奚、蒋、吕、郭、陈等姓氏的人。当时贺氏是西坪贺厝大族,贺氏族长让苏氏等族人在半岭湖居住。后来,苏氏人丁少,被其他大姓所欺,只得辗转去西坪另一个叫“留仙寨”的地方短暂居住,后又全部离开西坪。这就是当地现在几乎没有苏氏后人的原因。
图片
  ▲魏月德在摇青,摇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
魏氏的《胪传魏氏通谱》为何对苏氏记录得那么详细?这还得从该族谱中找答案。原来居住在安溪芦田的魏氏二世祖师养公之三子真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娶苏氏女为妻,后来,夫妻搬到贺厝东部蒲水莲花居住,其子经常去舅舅苏家学习种茶制茶,大力发展苏家茶技艺。魏氏在当地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种茶种田,勤劳勤学。此外,魏氏还融合了贺家的山茶白牡丹、苏家的春藤乌、蒋家的白毛猴、洪家的洪英种、高家的白样、陈家的六桂、江家的独占、吕家的金面奇兰、潘家的竖种等各家制茶之长,传承了乌龙茶制作技艺。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作为外甥的魏氏向舅舅苏氏学茶,并发扬光大。
图片
  ▲苏氏古厝旧照
4明正统五年已有茶口诀
技艺创制至少提前25年
《胪传魏氏通谱》还重点记载了苏氏的古厝。古厝中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块“苏良茶制作工序口诀”的牌匾。牌匾记录了苏良茶制作的六大流程:一是“七”,七抽需百二,青味气动芽;放上凉青架,酉时再动茶。二是“碰”,碰青四面撞,芽齿自受伤,水分杂排出,叶绿滚红边。三是“弄”,寅时弄茶香,无红再加重;芽活叶油润,韵香焖保存。四是“炒”,香韵味俱全,火烧鼎温高;青炒手艺紧,熟透固茶魂。五是“搓”,拙茶需赶烧,双脚前后揉。叶片变形态,弯曲型卷来。六是“捏”,捏包型束紧,火温加定型;捏揉三五遍,形状弯扁圆。这些方法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这独特的制茶之法,很可能就是乌龙茶技艺早期的雏形。碰青,作为乌龙茶制作中关键的一环,通过适度的摇晃让茶叶边缘发生摩擦和损伤,从而促进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发生,为乌龙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奠定基础。而火烧烘焙则是保证了茶叶的干燥和品质的稳定,通过精确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让茶叶达到最佳状态。口诀旁边还附上一句话“苏良茶可治黑珠病,苏良茶勤劳耕作,口传心教,代代相传,有益子孙。”这是希望苏氏后人能传承好制茶技艺。
牌匾的落款是“明正统五年”(1440年),说明苏氏在1440年就已总结出制作乌龙茶的方法。这比之前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的学界主流观点早了至少25年。对此,魏月德认为,根据族谱记载和牌匾记录,乌龙茶制作技艺最迟在明正统五年就已发明,之所以此前被认为是在明成化年间,或是因为古代受限于信息交流、人员物品流动速度,从苏氏发明乌龙茶到这项技艺被传到外界,经过了几十年时间。据介绍,苏氏祖厝在1958年曾被当地改成学校,20世纪90年代,祖厝地皮被当地村民购买建房,而“苏良茶制作工序口诀”牌匾这一重要文物则已灭失,其内容只记录在《胪传魏氏通谱》中。
除了古厝外,《胪传魏氏通谱》还记载了当地一座名为“高奇庵”的宫庙,该庙也是苏良创艺的重要证据。高奇庵现位于安溪西坪镇,据魏氏族谱记载,该庙所在地为原贺厝堡高氏山,因乌龙茶可治疾病,乡民感念发明乌龙茶技艺的苏良恩德,特设庵堂祭拜,称苏良为“游猎三师”。
如今,走进安溪西坪松岩半岭湖,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苏氏家族在此辛勤耕耘的场景。当年,他们种茶种田,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种茶制茶技艺。他们穿梭在茶园之间,精心呵护着每一株茶树。在制茶工坊里,他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序,将一片片鲜嫩的茶叶变成了香气四溢的乌龙茶。(完)(原标题:乌龙茶起源新考:中国乌龙茶技艺于明正统年间发明 起源于福建安溪)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