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首个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在合肥市蜀山区建成投产

6月21日,安徽省首个千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在合肥市蜀山区运河新城片区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合肥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迈出重要一步,新能源电池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
图片
投产仪式现场。葛庆钊摄
填补空白,提速新能源电池产业布局
钠离子电池是未来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大规模应用领域被寄予厚望。
据悉,这条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总投资约6000万元,由合肥禾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2023年8月公司注册,一期年产量达到千吨级,二期计划建成年产量达到50000吨,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
该生产线创新性采用液固复合工艺生产升级材料,通过柔性化设计,既能实现“人—机”便捷操作又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同时具备两倍以上产能提升空间,兼具生产高能量型和高倍率型等多款产品的能力;其电池性能和理化指标均位于行业领先水平,填补了合肥市钠离子电池生产空白。
据了解,禾电科技总部位于北京,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技术团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科大博士组成,公司已有各类专利数十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项,2024年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目前在全国建有两个技术研发中心。2023年8月,在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合肥禾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公司已可生产HP100—H和HP100—R两款型号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别对应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大功率放电等不同的场景。”
图片
技术人员进行产品测试。葛庆钊摄
能源向“新”,钠离子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钠离子电池作为新型储能电池,是锂电池的重要补充。作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具有长循环、宽工作温度、安全稳定性强、高倍率、循环寿命长等性能优势。“钠离子电池在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下,容量保持率也能达到80%以上。”北大博士黄士志介绍。
同时,相比于锂矿资源,我国地壳中钠储量达2.74%,约是锂储量的420倍,具有储量丰富和成本低廉的特征。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钠离子电池除了可在光伏发电储能、绿电配储、电网调峰等领域运用外,还可在二轮电动车、观光车、清扫车、工商业储能柜、应急电源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正逐步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百亿级的产业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禾电科技在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基地设立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有基础研究实验室,拥有一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的强大技术团队。“团队在磷酸盐研究方面深耕多年,采用液固复合工艺生产升级材料,材料的导电性、产品生产稳定性、一致性进一步提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黄士志介绍,“未来发展方向是固态钠离子电池,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高效性。”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将积极行动,持续深耕新能源建设领域,蜀山区将加快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和商业化应用贡献,培育新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
图片
全省首个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在合肥市蜀山区建成投产。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蜀山的产业生态、营商环境深深吸引我们”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投资加速,市场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机会。深耕该领域13年的禾电科技团队为何最终选择在蜀山区进行技术转化、落地量产?
“合肥市、蜀山区的产业生态、营商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黄士志介绍道,“合肥具有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政策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蜀山区相关部门对产业发展目标清晰,了解深入,工作高效,非常‘专业’,可以说是专家级别!”黄士志说。
“从考察洽谈到选定厂址,仅用了10天时间,这就是蜀山速度!在技术落地、厂房选址、公司注册、融资服务、人才政策、各项生产配套等方面给予事无巨细的全程指导,项目仅花了10个月就实现投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吴盛国介绍。
作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运河新城已构建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基础,与中贝储能、盛位电子等形成一条涵盖“原材料+元器件+关键系统”的产业链。
“运河新城片区围绕动力系统、汽车电子、内饰件等方向,已绘制一张清晰的产业链招商图谱,以精准招商促进片区在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与研究应用等领域高效发展。”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蜀山区将进一步优化运河新城片区产业供需合作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新能源领域技术改造、产业转型,通过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校企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培育一批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有效构建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戴根 季云冈 朱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