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苏东坡闻过最香的艾草

图片
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从牢狱中捡回一条命,但乌台诗案的阴影仍然笼罩不散,他继而被朝廷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初到黄州,举目无亲、捉襟见肘,好在有朋友的帮助,苏轼向官府申请到一处荒园地,幸叹“数亩荒园留我住”。荒园原本是官府的旧营地,因苏轼重新开垦、又见生机,被新主人取名为“东坡”,园子的主人又自诩“东坡居士”——中国文化史上最闪耀的人物之一,苏东坡就此诞生。也是在脱胎换骨的这一年里,苏东坡即兴写下了《东坡八首》,其中一首中出现了艾草:“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在苏东坡的其他诗句里,也能见到艾草的影子:如《南都妙峰亭》里的“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又如《题杨次公春兰》中的“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诗里的“蓬艾”意指蓬蒿与艾草,也泛指丛生的杂草——毕竟,田间地头常见的艾草,本就是一种常见的杂草,生命力强,自然分布广泛。出身庶民的苏东坡,无论是在幼年成长地的四川眉山,还是在之后任职的杭州、密州(今属山东)、徐州(江苏),乃至湖州(浙江)等地,这种菊科蒿属的多年生杂草对他而言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亲切。
苏东坡曾写过一则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桃符艾人语”。“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和端午节的艾草一样,同悬挂在门户上。然而桃符因为地位差别,仰视艾草做的“艾人”,傲然发话:“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这里微不足道的“草芥”,嘲笑的是艾草。屈原有叹“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又吟:“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意思也是借草的地位抒发情志——怎么能佩戴艾草作为上等呢?古代礼制阶梯森严:天子佩鬯草,诸侯佩薰草,大夫佩戴兰芝,士以下佩戴萧草,而艾草,是只有庶民才佩戴的。
虽然艾草地位低贱,但庶草自有其力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苏轼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端午入宫和皇帝一起过节,看到“旧相识”艾草时,难免有异地遇故知般的惊喜和惊讶。在他写下的《端午帖子词:皇帝阁六首 其二》里有:“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这里的“荐艾”,说的也是艾草。毕竟艾草自古是医草,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艾草浴是民间传统的疗养之术,宫中采撷储药的草药里,自然也少不了艾草。诗中的另一句“庶草验蕃昌”,说的是用点燃艾草叶的方式占卜,因为古人相信阳气旺盛的艾草能通神,占卜时用的燃料,常常也有艾草或艾线。
图片
出身平民,眼里能看到“庶草”的苏东坡,从未遗忘“民本”的初心。因与王安石新法的政见不合,1071年,苏东坡上书请调,外任于杭州、徐州。在任地方官期间,他主持疏浚运河淤泥、建输水管道、修筑堤坝、赈济灾民,惜民护民与民同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的名句,就是1078年他在徐州任太守期间,巡视农耕归来时写下的。春日照耀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暖风携带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意思是,我虽然为官,也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共情这田园美景。苏东坡还写过“五彩萦筒秫稻香,千门结艾鬓髯张”“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的诗句,诗句中同样有民间勃勃生机的艾草,以及与百姓休戚与共的深情。
乌台案后,苏东坡一路被贬、辗转流离,“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几乎一无所有,所幸还有庶草的愈疗和安慰。抱恙时可以炷艾:“伏计台候日就康复。欲往见,恐倦接客。乞此示数字。炷艾,必得力也。”因为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他写下“令节陈诗岁岁新,从官何以寿吾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意思是“我愿意采储三年能为国家禳毒驱灾的艾草,衷心祝愿不再有若屈原之悲剧发生”。
传说有罕见的人形艾草,能医治百病,许多清晨出门采药的人幻想能运气好采到一棵。对于这件事,苏东坡的态度却相当淡泊。《东坡志林》记载说:“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撷之以灸,殊有效。幼时见一书中云尔,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耶?”在苏东坡看来,有没有人形的艾草并不重要,甚至即使没有三年艾的补药,关起门来睡觉也是养生:“自笑方求三岁艾,不如长作独眠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艾草似乎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也冥冥之中成为他的精神写照。